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向
【6h】

中国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向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

1.3 现有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建筑传统建筑的独特性

2.1 中国建筑木结构萌芽阶段

2.2 中国建筑从“土阶茅茨”发展到“亭台宫殿”

2.3 中国中央集权社会中的建筑发展

2.3.1 秦代(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2.3.2 汉代(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2.4 中国建筑辉煌发展阶段

2.5 中国形成独有的建筑体系

2.5.1 隋朝(约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2.5.2 唐朝(约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2.6 中国建筑的木结构转型发展时期

2.6.1 五代十国(约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2.6.2 辽代(约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2.6.3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2.6.4 金代(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2.6.5 元代(1279年-1368年)

2.7 中国建筑的发展的创新定型时期

2.7.1 明代(1368年-1644年)

2.7.2 清代(1636年-1911年)

第三章 近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特色(1840年至1949年)

3.1 近现代时期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建筑设计

3.2 近现代时期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南京建筑设计

3.3 近现代时期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上海建筑设计

第四章 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现状

4.1 中国建筑设计现状

4.1.1 广州新电视塔

4.1.2 苏州“东方之门”

4.1.3 抚顺市“生命之环”

4.2 造成中国建筑现状的可能原因分析

4.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忘

4.2.2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4.2.3 二十一世纪技术时代的侵袭

4.2.4对传统建筑理念认识的局限性

4.2.5 中国民众对西方国家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崇拜

第五章 中国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向

5.1 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5.1.1 普利兹克建筑奖

5.1.2 日本建筑师坂茂

5.1.3 葡萄牙建筑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

5.2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5.2.1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5.2.2 中国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2.3 中国建筑发展因地制宜的建筑理论

第六章 结语

6.1 如何解决中国建筑发展中的问题

6.1.1 改革教育方式

6.1.2 普及建筑传统文化

6.1.3 切实贯彻建筑设计理念的两个方针

6.1.4 理论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七年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迅速发展,建筑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大范围改造,与此同时西方设计师、建筑设计理念涌入中国建筑市场,当代建筑使用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同时,却在设计理念方面逐渐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清朝以前被誉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入侵中国,在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下,建筑业的发展也随之开始转变。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建筑开始了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尝试,但是自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之西洋建筑有简洁、营造快速等特点,我国的建筑理念逐渐淡化了建筑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如果我们所有的地区都成为了无历史的空壳,我们又该如何自信地发展,惬意地栖居?
  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注意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损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这些弊端引发了城市结构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建筑传统文化理念传承等多方面的严峻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重新找回中国建筑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需要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山西省现存元代以前的建筑遗构高达85%,居全国之首,笔者在文中也多以亲身考察的山西古建筑为例来描写。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实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继承,这对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本文以当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之对比为基础,以中国当代建筑出现的现象为出发点,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实地考察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中国当代建筑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表现出的西式化发展趋势,并在分析、论述中国建筑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推测可能导致中国建筑西方化的相关原因,最终在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趋不应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在充分满足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保持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之路以引起民众的共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