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应用研究
【6h】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 述心脏起搏器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置入后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来探讨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将符合起搏器置入适应症Ⅰ或者Ⅱa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2组,3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房间隔部、右室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组),3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房心耳部、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曝光时间及心电图QRS波、P波宽度,记录两组在术中、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起搏阈值、阻抗及并发症,然后进行比较。 结果: 主动电极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9.93±11.21(21~83)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6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被动电极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38±20.17(19~81)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房室传导阻滞15例。两组基础指标比较P>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曝光时间无差异(9.62±1.36min vs 9.25±2.13min,P>0.05)。主动电极置入后5min后可达到理想阈值。两组起搏阈值、R波波幅置入时比较无明显差异;主动电极组置入时起搏阻抗、P波波幅较被动电极组低,但1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和出院后1、3个月进行随访。经过3个月的随访,两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在置入后1周、1个月时均有升高(但都在正常范围内),1周时达高峰,与置入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均恢复至置入时水平,与置入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抗正好相反,1周、1个月时均降低,1周时降至最低值,然后升高,但随访期间阻抗与置入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心电图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平均QRS波间期为(0.11±0.04)s;右室心尖部起搏,平均ORS波间期为(0.18±0.03)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房间隔部起搏,平均P波间期为(0.08±0.02)s;右心耳部起搏,平均P波间期为(0.13±0.01)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电极组有1例发生电极脱位,主动电极组均未发生电极脱位。 结论: 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具有较稳定的起搏阈值和阻抗,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安全的。 2、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可以任意选择固定部位而更易于固定于房、室间隔部,心室间隔部起搏QRS波间期小于心尖部起搏QRS波间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