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因素及临床分析
【6h】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因素及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7]

1.4 临床分型标准[8]

1.5 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1.6 观察项目

2 结 果

2.1 DILI患者的发病人数及占同期肝功能异常患者(包括DILI、酒精性肝病、AIH、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原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的比例

2.2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

2.3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段分布

2.4 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分型的区别

2.5 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及其临床分型的区别

2.6 药物性肝损伤的生化检查及其临床分型的区别

2.7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讨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诊断为DILI的215例完整的临床病例,分析其用药种类、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生化检查及预后等因素作用。
  结果:
  (1)发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引起DILI的药物中居前三位的是中草药、抗生素和抗甲状腺药,发病与老年人、女性、过敏体质、饮酒史及基础肝脏病史等因素有关。
  (2)临床症状主要是黄疸、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在三种临床分型中比较:黄疸发生率在胆汁淤积型组中最高(P=0.001);恶心呕吐、腹胀、无明显症状在肝细胞损伤型组中发生率最高(P均<0.05);混合型组无明显特征。实验室检查示ALT值在肝细胞损伤型组最高(P=0.001)。
  (3)DILI患者死亡率8.37%。重型肝炎组的TBIL值高于普通肝炎组(P=0.001),同时TBIL峰值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
  结论:
  DILI起病隐匿,临床无特异性诊断标准,应谨慎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注意监测肝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