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常生活的诗意建构——论王安忆长篇小说(1995-2005)
【6h】

日常生活的诗意建构——论王安忆长篇小说(1995-2005)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创作主体的诗意追求

1.1 “我”的隐退

1.2 对身份的诗意追寻

1.3 神话书写的终结

2 小说内容的诗意表达

2.1 作为“角色”的日常生活

2.1.1 凸显日常生活的两种时间

2.1.2 场景的大量使用

2.2 日常生活的精神化和理想化

2.2.1 人物生存的精神关照

2.2.2 故事的日常理想色彩

3 小说线索的诗意组织

3.1 人物身份的边缘化

3.2 人物经历的片段式

3.2.1 生活本色的叠加映衬

3.2.2 孤独体验的重复凸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日常生活一直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重要维度。在对上海的潜心关注中,王安忆十分重视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的关系,刻画出各种边缘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纵观王安忆的12部长篇小说,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摹写已经跳脱“我”的个人拘囿,走向广泛的普遍大众。其中,1995-2005年间的长篇文本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意味。选取这个区间的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小人物的诗意人生,进而发掘王安忆在身份意识下的精神焦虑,探究她在现代化进程中投射的人文关怀和理想关照。
   围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王安忆在长篇小说(1995-2005)中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平民上海。本文从创作主体的诗意追求入手,探讨王安忆在长篇文本日常生活展示背后所体现的叙事策略。日常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事实,王安忆在文本中使用了大量场景描写,将日常生活作为文本的一个“角色”进行展示,在提炼世俗诗意的同时赋予日常生活精神化和理想化的特征。在诗意日常的关照下,王安忆有意取消了小说的戏剧性结构,让日常生活引领边缘人物的游走经历,凸显人在城市漂泊的无根现状和孤独记忆。王安忆透过日常生活的诗意建构呈现出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遭遇,通过小人物的诗意人生对抗来自上海神话的迷思写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