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青年报》“善”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6h】

《山西青年报》“善”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

1.1.2 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相关分析

1.2.1 《山西青年报》相关研究

1.2.2 对媒体中的传统文化的研究

1.2.3 关于“善”文化相关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导入:大众媒体与传统“善”文化

2.1 “善”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2.1.1 “善”文化的内涵及外延阐释

2.1.2 《山西青年报》的“善”文化

2.2 新媒介语境下“善”文化的传播

2.2.1 媒介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助推

2.2.2 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侵袭

2.3 “善’’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分析

2.3.1 “善”文化的社会调剂作用

2.3.2 “善”文化传播与传媒责任

2.3.3 “善”文化的主流引导作用

第三章 策略分析:《青年报》对“善”的传播

3.1 《青年报》善文化的调研方法

3.1.1 《青年报》样本总体情况介绍

3.1.2 《青年报》分析的路径及方法

3.1.3 本此调研相关的学术理论支撑

3.2 《青年报》善文化的议题呈现

3.2.1 《山西青年报》头版头条议题

3.2.2 《山西青年报》的“善”议题

3.3 《青年报》“善”文化的建构

3.3.1 《山西青年报》栏目编排设置

3.3.2 《山西青年报》的“善”专题

3.3.3 《山西青年报》的“善”动员

第四章 效果测评:《青年报》受众的“善”认知

4.1 《山西青年报》的传播力度考察

4.1.1 《山西青年报》的受众认知度

4.1.2 《山西青年报》的网络影响力

4.2 《山西青年报》的反馈平台分析

4.2.1 新媒体时代对报纸反馈的要求

4.2.2 《山西青年报》反馈方式考察

4.2.3 《山西青年报》反馈效果分析

4.3 《山西青年报》的示范价值总结

4.3.1 《青年报》“善”文化的自觉性

4.3.2 《青年报》“善”文化的时代性

4.3.3 《青年报》“善”文化的差异化

第五章 《青年报》传播“善”文化的困境与对策

5.1 《山西青年报》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青年报》受传互动飞匮缺

5.1.2 《青年报》的泛“善”思潮

5.1.3 《青年报》新媒体应对不足

5.2 《山西青年报》优化的路径探讨

5.2.1 强化反馈意识,利用反馈平台

5.2.2 平衡文化尺度,加强文化批判

5.2.3 整合网络优势,拓展网络平台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众媒体在传承“善”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近年来,蔓延于西方的各种消费主义思潮不断的涌入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神和理念正在渐行渐远。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层面的角色和作用就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山西青年报》为案例,以“善”文化为具体的研究视角,对其具体的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相关的问题及对策等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文献分析、案例探讨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青年报》在传播“善”文化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相应的传播效果。本文指出,《青年报》格外推崇正面新闻的舆论导向力量,关注从社会中的一些正面新闻事件中寻找与“善”文化的契合点,《青年报》在新闻报道中注重用“善”文化来涵化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改变了以往媒体在报道负面问题时的批评、指责态度,体现了报社整体在社会负面新闻报道上的宽容度,报纸在版面的栏目设置上进行了仔细的考量,将“善”文化的一些核心元素与政治新闻、社会新闻、教育新闻、医疗新闻等相结合,延伸出具体的新闻案例。但与此同时,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山西青年报》也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如它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反馈不足,“善”文化传播的泛化以及新媒体应对不足这三个方面。针对这三个问题,分别探讨了具体的优化路径:强化反馈意识,利用好当前已经开通的反馈平台,加强文化的批判意识,整合网络平台优势,以媒介融合为的策略,实现报网互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