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变的“善”与变动的“美”--以山西崇善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为例
【6h】

不变的“善”与变动的“美”--以山西崇善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华严五十三参之文本精髓与修行旨归

第一节 谦访善知识,拜得普贤愿

第二节 苦难顺众生,一心向法界

第三节 一念成佛陀,圆融禅净行

第二章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图像遗迹

第一节 五十三参图像遗迹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图像特征与宗教内涵

第三节 山西崇善寺五十三参图像粉本分析

一、崇善寺历史与现状

二、图像的宏观描述

三、图像的微观剖析

第三章 从经典到图像形式的转变

第一节 善财五十三参图像化的成因

一、佛教对其他释经方式的认可

二、特定时代中教化众生的选择

三、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形式转变的理论依据

一、文本解读与情节选取之间

二、变与不变之间

第三节 经典“图像化’’规律

一、图像形式与题材的主观认可

二、佛教概念与美感生成的规约

三、文字内涵与可视象征的隐喻

四、想象与经典具象化的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始建于唐的山西崇善寺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为珍贵藏品。本文且以该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为例,以藏宝实地考察与印制品图文对照、文献研读等方法为基础,重点研究佛教经文之不变的“善”与佛教图像之变动的“美”的关系、变与不变之原因,以及何种因素导致动态的佛教经文“图像化”的产生过程。 全文主要分为前言与三个章节,主体部分主要围绕“华严五十三参之文本精髓与修行旨归”、“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图像遗迹”、“由五十三参经典到图像形式的转变”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章,由“文殊—善财——普贤”的文本结构入手,以此说明华严经变图像渗透的义理圆融性从根本上推动了华严五十三参图像题材的流行。 第二章,结合华严五十三参视觉图像遗迹表现形式在平面绘画上的成果多于浮雕等半立体化的成果,依据图像学始祖潘诺夫斯基对图像意义的理解,将五十三参图像研究步骤分为描述、分析和解释三个过程。意欲说明经变构图、人物之形神关系、色彩之绚丽有序、中国古代绘画传统之继承以及藏画寺院之院体风格等诸多方面对美的欣赏所获得的宗教情感皆有影响。 第三章,从对佛教教义以及佛教美术的起源等因素的探讨,为佛教经文转换至图像形式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正是不断丰富、变化的象征与意义推动了经典义理与艺术主题的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渗透着图像对自然与人文倾向的融合性,也使得图文互译的模式愈加稳定与明晰。 本文通过参考《华严经·入法界品》之经文、山西崇善寺五十三参图像粉本,以及尝试理解五十三参图像和动态的“图像化”,归纳出中国佛教经文“图像化”的如下特点:依托中国的经文解读、图示风格、象征传统、语言内涵等要素发展,佛教经典转换为图像形式的过程不单是二元关系的统一,上述提到的复杂因素隐藏于宗教与艺术的共同起源——想象力的能动作用之中,使得经文“图像化”呈现出以“教义——图像”为明线与以人文象征为暗线的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