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8、19世纪西方著作中中国形象的转变
【6h】

18、19世纪西方著作中中国形象的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18世纪西方著作中的美好中国形象

1.1西方著作中的美好中国形象

1.1.1莱布尼茨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1.1.2白晋等耶稣会士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1.1.3伏尔泰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1.1.4魁奈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1.2西方著作中美好中国形象出现的原因

第二章 18世纪末到19世纪西方著作中的野蛮中国形象

2.1西方著作中的野蛮中国形象

2.1.1笛福和安森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1.2马戛尔尼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1.3孔多塞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1.4黑格尔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1.5埃利斯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1.6卫三畏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1.7明恩溥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1.8斯丹东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2.2西方著作中中国形象逆转的原因

2.2.1认识主体西方自身的原因

2.2.2被认识的客体对象的原因

第三章 西方著作中中国形象的现实意义

3.1 18、19世纪西方著作中中国形象概述

3.2 18、19世纪西方著作中中国形象的启示

3.3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展开▼

摘要

中国形象一直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西方著作中中国形象的出现,一般定格在13世纪末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到了18、19世纪,随着中西交流的逐渐增多,西方人有关中国形象的著作也逐渐增多。这一时期西方著作中关于中国形象的论述,不仅能体现出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及评价,更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近代中西方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最重要的是对当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是基于跨文化交流的考虑,选取18、19世纪西方一些代表著作中的典型中国形象进行研究,重点突出18世纪末期中国形象的转变,探讨不同时期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简单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18世纪西方人眼中美好、高大的中国形象。通过对莱布尼茨、白晋等耶稣会士、伏尔泰、魁奈等人的著作分析,得出他们赞美中国的结论,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第三部分是18世纪末期开始的中国形象的转变过程,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开始,一直到卫三畏、明恩溥等传教士,中国形象经历了从美好、高大到落后、衰败的转变。最后一部分是总述18—19世纪西方著作中的中国形象,厘清中国形象的转变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提出策略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丰富的原始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传教士的著作、哲学家的论著、外交官的报告以及旅行家的游记等。通过借鉴形象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进行讨论,希望最后能给中国国际形象的对外宣传提出策略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