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理学解释问题研究
【6h】

心理学解释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心理学解释问题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心理学解释问题的缘起

1.1 心理学四大历史形态

1.1.1 哲学心理学

1.1.2 常识心理学

1.1.3 宗教心理学

1.1.4 科学心理学

1.2 当代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畛域

1.2.1 整体与部分的划分

1.2.2 日常生活的整体视野

1.2.3 有关认知的科学成果

1.2.4 心理学解释的概念-簇

1.3 心理学解释的自主性

1.3.1 心理学解释的多样性

1.3.2 心理学解释对象的复杂性

1.3.3 心理学解释的意向性

1.4 小结

第二章 心理学解释的相关概念范畴及衔接问题

2.1 心理学解释问题的必然性

2.1.1 常识心理学的本体论探讨

2.1.2 心理学解释的不可通约性

2.1.3 心理学范畴的“心—心”问题

2.2 常识心理学解释的概述

2.2.1 常识心理学解释概念的本质及其机理

2.2.2 常识心理学解释的命题态度

2.2.3 常识心理学解释的因果效力

2.2.4 常识心理学的三种读心理论

2.3 衔接问题的榻述

2.3.1 水平解释和垂直解释的划分依据

2.3.2 水平解释之模板匹配

2.3.3 常识心理学之下:垂直解释的科学背景

2.3.4 两种维度心理学解释的衔接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心理学解释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困境

3.1 自主心灵理论的解决方案

3.1.1 丹尼特的“内容与结构一致性”

3.1.2 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

3.1.3 霍思斯比的“待解释之物”

3.1.4 自主心灵理论视野下的衔接问题

3.1.5 小结

3.2 功能心灵理论的解决方案

3.2.1 刘易斯的“心灵还原论”

3.2.2 古利克的“目的性向导”

3.2.3 功能心灵理论视野下的衔接问题

3.2.4 小结

3.3 表征心灵理论的解决方案

3.3.1 福多的“内部思维语言”假说

3.3.2 雷伊的“理性"思考

3.3.3 表征心灵理论视野下的衔接问题

3.3.4 小结

3.4 神经计算,心灵理论解决方案

3.4.1 丘奇兰德和谢诺沃斯基的“协同进化”理论

3.4.2 神经计算心灵理论的“人工神经网络”

3.4.3 神经计算心灵理论视野下的衔接问题

3.4.4 小结

第四章 心理学解释方案的融合建构

4.1 命题态度实现的困境

4.1.1 内在思维语言表征的不足

4.1.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命题态度的价值

4.2 表征视阈下的命题态度:媒介与内容特性

4.2.1 命题态度的媒介

4.2.2 命题态度的内容及其特性

4.2.3 命题态度结构之难以调和的要求

4.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构命题态度的探讨

4.3.1 斯莫伦斯基的张量积向量框架

4.3.2 思维系统性的辩证

4.4 小结

第五章 心理学解释的重构:一种新尝试

5.1 心理学解释的重构缘由

5.1.1 命题态度的编码混乱

5.1.2 思维的受限系统性

5.2 心理学解释的重构基础

5.2.1 进化认识论视阈下的模块

5.2.2 重新布线假说

5.3 心理学解释的重构理论:具身模拟

5.4 心理学解释的重构探讨

5.5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基于心理学哲学视角,进行心理学解释问题的研究对心理学解释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关乎作为科学解释之一的心理学解释的合理性判定,对心理学范畴内概念的理解及思考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有助于对作为日常行为解释手段的常识心理学的合理性疑问的澄清,更有益于整个心理学研究体系的统一。但是国内针对心理学解释问题进行哲学专业性研究的相对较少。本论文的目的就是对心理学解释的概念问题、范畴问题、衔接问题,以及实现者和角色之间关系问题予以全面的哲学分析,由此来揭示心理学解释问题的本质。
  论文总体包括引言、五大章的系统性论述以及结束语。
  第一章,心理学解释问题的缘起。本章首先介绍心理学四大历史形态,说明了心理学涉及领域之广,内容之复杂。其次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为日常生活领域的行为预测,以及对具体科学实验对象研究这两类。尽管这两类看似相差甚远,但都属于心理学解释的对象,而且二者皆符合心理学解释概念-簇的要求。最后基于多样性、对象复杂性和主观意向性三个方面分析心理学解释的自主性。
  第二章,心理学解释的相关概念范畴及衔接问题。本章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与心理学解释相关的概念及其范畴,从而理清各种问题在哲学层面的探讨对象。此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三个角度明确心理学解释问题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源自于常识心理学独特地位、不同学科心理现象解释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以及“心-心”问题。第二部分从与常识心理学相关的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以便为之后亚人层次心理学解释的实现做好准备。第三部分正式提出衔接问题,要明确的是衔接问题是心理学解释的核心问题,通过哲学层面的不断抽象化,可概述为个人层次常识心理学解释和亚人层次其他心理学解释的融合问题。
  第三章,心理学解释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困境。自主心灵观点、功能心灵观点、表征心灵观点和神经计算心灵观点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范畴,从坚持唯一性和不可还原性的自主观点到取消主义的神经计算观点,形成一个逐级还原的范畴。在这个范畴内,基于每种心灵观点基本理论的前提,同一种心灵观点又存在不同的主张:丹尼特的“个体同一性”观点、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霍恩斯比的“待解释物”、刘易斯的“心灵还原论”、古利克的“目的性向导”、福多的“内部思维语言”假说、雷伊的“理性”思考,以及丘奇兰德和谢诺沃斯基的“协同进化”理论。
  第四章,心理学解释方案的融合建构。本章主要讨论了命题态度实现的困境、命题态度的媒介及内容、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构命题态度的探讨三个部分。这三部分一脉相承,前后内容具有明显的逻辑性,这一章的目的是基于表征路径,再次尝试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内实现命题态度。因为命题态度具有结构化属性,句法层面的符号可以实现语义,而这一点恰恰是普通人工神经网络所欠缺的。普通人工神经网络是连续性符号,不存在结构化,所以鉴于命题态度的特性,利用斯莫伦斯基的张量积框架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命题态度的角色。但是依然存在人工神经网络功能性结构和系统性受限的问题。
  第五章,心理学解释的重构:一种新尝试。本章作为最后一章,从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论上改变表征一试到底的做法,转向机制性解释。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确定命题态度没有如期预料那般具有广泛的解释效力。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当下神经科学发展巨大成就之一的镜像神经元理论和定义语言角色的重新布线假说来绕开命题态度,对意向性建模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意向性建模的尝试不是为了彻底离开表征解释,而是通过两种解释方式的交流达到对命题态度的真正实现。
  结束语既对前文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又对心理学解释可能面对的境况进行了分析:一是包含命题态度的核心认知进程与包括模块机制的次要认知进程在解释和预测行为上同时发挥作用;二是根据当下人工智能水平的预期,从哲学角度对自主体的概念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构建表征模型或发现新的机制很有启发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