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浪漫主义视野中的李贺诗歌——兼与济慈比较
【6h】

浪漫主义视野中的李贺诗歌——兼与济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前言

第一章 浪漫主义诗歌

1.1西方浪漫主义诗歌

1.1.1浪漫主义概述

1.1.2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1.2中国原生浪漫主义诗歌

第二章 划过天边的火焰——浪漫主义视野中的李贺

2.1深沉复杂的心灵迷宫

2.2李贺诗歌的美学品格

2.2.1荒诞瑰丽的想象世界

2.2.2滤镜后的自然

2.2.3色彩与光线的统治

2.3李贺诗歌的唯美与象征倾向

2.4李贺的影响

第三章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李贺与济慈比较

3.1美学思想比较

3.2感觉的魔术师、语言的金匠——李贺与济慈的诗歌艺术共性

3.1.1内倾性

3.1.2重想象、重创造

3.1.3重感官

3.1.4唯美倾向

3.1.5象征手法的运用

3.3啼血杜鹃与天堂夜莺——李贺与济慈的诗歌艺术差异及原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已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新文化运动后,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的术语进入中国,浪漫主义这一称呼被各种研究著作广泛应用。除浪漫主义的一些共性外,中国的浪漫主义还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称之为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中国原生浪漫主义诗歌总体的发展规律和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有相近之处,同样经历了向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诗特点的转换,李贺和济慈分别是中国和英国这种转换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转化的这一大背景出发看李贺诗歌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并将其与济慈比较,认为李贺与济慈的相似,不仅仅在于作品的内容、风格和修辞手法上,从更深一层看,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手法的同时,又具有超前性,有象征和唯美的倾向,而这与他们的特殊处境所造成的心理状态有关,他们的不同之处,除了经历的不同外,也与他们所继承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西方尤其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定义、起源与特征,分析归纳了中国原生浪漫主义诗歌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特征,指出李贺与济慈在中英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主要从浪漫主义这一视角出发研究李贺的诗歌,以心理分析方法讨论李贺的特殊的人生境遇所造成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他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形成的影响,对其诗歌主题选择、艺术风格的影响;以文本分析为中心,具体考察李贺诗歌在思想艺术上对前代浪漫主义诗人的继承及超越及其创新之处在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对后人的影响。作者认为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传统中,李贺的主体性意识要强过他以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目光从外界更多地走向内心,从功业关注转换到个人生命意识,因此他的诗歌对心理世界的表现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当他对生命、存在、神灵的思考得不到答案时,没有依附于道家、佛家的教义,在天人合一、虚空或幻想中寻求解脱。他清楚地看到了幻境的虚妄,在自己的想象世界前保留着一份冷静、无动于衷的观照,这种清醒的绝望构成了他诗歌阴郁的背景。在由自己的痛苦铸成的牢狱里,他把全部的心血放到艺术上。李贺的诗歌在完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的同时,开始有一种新的美学因素出现,坚锐、简洁与空灵虚幻并存。他诗中的感情有变形和扭曲,他眼中的自然染上了凄幻迷离的色彩,他以想象构建的幻境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富丽堂皇中有着浓重的、挥之不去的死气,体现出了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诗歌的某些特点,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转折点,在完全孤立的环境中,与现代派诗歌押韵合拍。这与他所处的中唐的社会环境、他自己的凄凉境遇造成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关,也是浪漫主义发展中的必然的环节。 第三部分依托文本分析,从浪漫主义发展中的转折这一视角出发比较李贺与济慈,脱离简单的比附,认为李贺和济慈在深层上有着共通之处,都代表了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转折,他们在美学思想上都重视想象与创造,把作品的艺术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的诗歌都具有有想象力丰富、风格多样、语言精炼华丽、注重感官描写,以象征手法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特点。由于个人遭遇、社会环境和继承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他们之间也有不少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文学传统对诗人创作和成长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