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
【6h】

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0绪言

1京都学派得以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

1.1京都学派文化地理空间内部的双层结构

1.1.1京都学派文化地理空间的“外层空间”——京都地区的自然风土和历史文化

1.1.2京都学派文化地理空间的“外层空间”——京都学派对近代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回应和反拨

1.1.3京都学派文化地理空间的“内层空间”——京大文科大学的学科和学风

1.1.4京都学派文化地理空间的“内层空间”——京大文科大学的师承因素

1.1.5小结

2京都学派得以形成的学术交流空间

2.1支撑京都学派学术交流空间的两大支柱——狩野直喜和内藤湖南

2.1.1狩野直喜与京都学派

2.1.2内藤湖南与京都学派

2.2王国维与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的学术交流

2.2.1王国维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

2.2.2王国维与狩野直喜的学术交流

2.2.3王国维与内滕湖南的学术交流

2.3王国维与京都学派的相互影响

2.3.1王国维寄寓京都期间京都学派的兴隆

2.3.2作为个人的王国维与作为群体的京都学派

3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信

展开▼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欧洲近代思想文化风靡学界,学习西方文化哲学在当时全国唯一的帝国大学东京大学蔚然成风、在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培养了大批为政府服务的“官学体制学者”并引领着学术潮流,东大成为日本中国学的“官学大本营”。在此种文化态势的重压之下,一批以狩野直喜为首的追求纯粹学问的学者,在刚建立的第二所帝国大学京都大学开始了与“官学”的抗衡,给当时为日本政府利用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当时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不良用心。 本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交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引入“空间”概念,对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具有反拨作用的重要群体“京都学派”进行研究,力图在秉持以往对京都学派实证性研究传统的同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京都学派的形成。在这样的研究视角下,我们能够发现京都学派实际上呈现出两个最为明显的形态空间,分别是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地理空间和一个以“人物交流”为基础载体的学术交流空间。 文章首先考察了京都学派得以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它的外层是京都地区,内层是京都大学文科大学。外层起重要作用的是京都地区积淀深厚有形和无形的中国文化基因、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与文化氛围相辅相成的自然和风貌,它们给京都大学在京都的创立提供了文化地理的独特空间;而京都大学的成立特别是其文科大学的成立,又给京都学派的形成创造了一个集中的、便于学者间交流、相互影响、趋同的内层空间,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存在着便于京都学派生长的理念、风格、机制等要素。这两个层面的空间叠加互动、相互映衬,共同创造搭建成京都学派的文化地理空间。 其次考察了京都学派得以形成的学术交流空间。主要以京都学派代表人物狩野直喜、内藤湖南以及对京都学派影响最大的中国学者王国维为例,重点考察了王国维与狩野、内藤之间的学术交往过程、影响和互动的方式,以及作为个体的王国维和作为整体的京都学派之间的互动,王国维同内藤、狩野的学术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京都学派学术交流空间的内涵,突出地彰显了京都学派的学术风格,是近代中日学术交流的典型而成功的范例;王国维在治学方法、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等方面对京都学派的发展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使京都学派的学术交流空间呈现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这两个空间既自成系统,又有内在联系。两个空间的重叠和对接,来自对共同的中国文化的倾倒、对真正的中国学(汉学)的追寻、对共同学术领域的交集、对学术风格和价值的共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