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
【6h】

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零前言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3.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4.论文的创新之处和资料的来源说明

第一章 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的产生条件

1.1学术背景

1.1.1 反义形容词的个案研究综述

1.1.2 反义动词的个案研究

1.2 理论依据

1.2.1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

1.2.2 标记理论的引进

第二章 反义动词的分类总结

2.1 心理动词

2.2 趋向动词和位移动词

2.3 判断动词

2.4 行为动词

2.5能愿动词

第三章 反义动词的对称现象

3.1 同现性对称:构词法

3.2 同现性对称:被字句和把字句

3.3 同现性对称:肯定句和否定句

第四章 反义动词的不对称现象

4.1 反义动词的构词缺损现象

4.2 反义动词的句法缺损现象

4.2.1 语法功能不对称

4.2.2 动宾不能搭配

4.2.3 动补不能搭配

4.2.4 句式的不对称

4.3 反义动词的句法缺损替换

4.3.1 反义动词的句法缺损的否定替换

第五章 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客观基础及理论基础

5.1 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客观基础

5.2 民族心理解释

5.3 不对称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20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它揭示出了语言内部最底层的原因。同时,动词的研究也是语言中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如马庆株先生在他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预言》中谈到的那样:“动词研究好了,语法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这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语言研究中把动词的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是必要的。动词,作为语义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基本词汇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动词与其它词相比,内部最为复杂,而且在动词句法结构中活动能力最强,大部分词类都要和它发生一定的结合关系。本篇文章就是有关反义动词在语法分布上的对称与不对称的探索,我们尝试着能通过细致的描述和解释进而找到一种新的规律。从而揭示什么样的动词类有反义词,什么样的动词类的反义词很少,或者是存在对称上的缺损。此外,我们还对单音节反义词是如何构成复合词的一些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
   正文的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以前学者论文的总结和归纳,我们了解到有关反义词对称与不对称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动词和形容词,且只局限于个案研究。虽然只是个案研究,但是对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却至关重要。因为恰恰是这样的个案研究才使我们的综合研究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就反义动词和形容词的个案研究进行了综述。尔后,对本文用到的理论:标记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三个平面理论,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是本文的语言事实论据。归纳了反义动词的分类:心理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等等。并详细的列表显示,从而能更好的进行对比,发现不同类别的词在其反义词的位置上会形成不同的缺位现象。为下面我们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两章,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反义动词在不同语态,不同句式中的对称与对称缺损现象,还进一步的讲解了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在构词法上的作用。
   第五章也是正文的最后一章,在这一章我们从认知语言理论和民族心理出发,阐述了对称和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还谈到研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在外语教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杨丽敏;

  •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 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道英;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词类;
  • 关键词

    反义动词; 对称; 对称缺损; 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