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致良知”理论与现代国民心态塑造
【6h】

“致良知”理论与现代国民心态塑造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 论

一 、“致良知”研究述论

二、国民心态研究述评

第一章 “致良知”理论概述

第一节 “致良知”理论之提出

一、社会秩序

二、日用常行

三、为学之变

第二节 “致良知”理论之体系

一、以良知为本体

二、“致”的工夫

三、“仁”的心境

第二章 “致良知”理论与现代化的症结

第一节 “致良知”理论之经纬

一、知之辨

二、圣之思

第二节 现代化的症结

一、现代化与社会化

二、社会化与致良知

第三章 现代国民心态批判

第一节 现代国民心态判断

一、比较运思

二、辩证慎思

三、发展寻思

第二节 现代国民心态批评

一、现代国民心态时下特点

二、现代国民心态发展趋势

三、负面国民心态成因分析

第四章 “致良知”理论于现代国民心态之塑造

第一节 “致良知”理论于民心塑造之对策思考

一、假之见闻

二、缮性操心

第二节 “致良知”理论于民心塑造之路径思考

一、动静合一

二、有无相资

余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致良知理论乃阳明学之核心,既是王阳明仁且知的人生归结,又是儒学传承之一脉,亦是社会文化变迁之呈现。良知是本体,致是工夫,致良知是主体升进至一定心境之过程:既重视主体的能动内化,也强调对主体的教化;既重视从德性、知性、圣性的复杂关系上建构理论,也强调动静有无的人生践履。王阳明以致良知之教挽人心于根本,功于其时,利泽后世,其促进明代社会稳定发展、促成明清儒学核心价值之转换顺应了社会文化变迁之历史趋势,其所植变革萌芽之意识内应了三千年未有之变时人心之所向,其所蕴培根育本之心性之学适应了不同时代、各个民族国家之需求。致良知理论不为世转,历久弥新。若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中国梦,良知不可丢失,更不能泯灭。当下,对贞正国民的心性、觉醒国民的良知的强烈意识,实际上就是对国民心态塑造的现代要求。
  对现代国民心态的不断塑造无疑是化解道德、信仰、认同诸种危机的根本而有效之路径。境由心生,心生种种境而人生活于其中,人生层次之高下、人生质量之优劣由此而分途别径,民族素质之状况、国家实力之强弱亦由此彰显,至上的心境成为了人之向往与追求,亦成为了国家民族发展之远景与归宿。而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欲望极端膨胀,古朴淳风渐渐淡化,心为物役乃成普遍之现象,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挣扎于其中;明哲硕智为此苦苦思辨,宗教世俗为此进退维谷。西方人自是要返归古希腊的武库中思索,而国人可就近求诸致良知理论。信其言而行其教者可以从致良知的诸多方面来发掘其现代意蕴,再加以新的视角审视、反思、突破、发展与调试,从而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之国民心态。
  此思形之,遂成文理。文中多有借鉴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学的研究成果,以儒家心性学说为基础,采用哲学思维,综合运用文化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力求在精确地理解哲学思想和翔实地把握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致良知理论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和归纳,精准把握社会问题之根源,从而提炼出致良知理论与国民心态塑造的契合点,进而在致良知理论视阈下思考国民心态的塑造,试图发现致良知理论对当代国民心态塑造的建设性所在。其中,对致良知理论之产生及其结构体系,对国民心态的塑造之思考及礼失求诸野的文化观念,对内圣外王的提法之反思等虽与一般之见解不甚相合,亦不失之于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