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论
【6h】

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引言

一、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论阐释

二、语文课程的文化透视

三、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属性

四、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课程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本身就承载着文化,语文课程即是一种文化。然而,以往我们的教育领域探讨的是语文课程与工具的关系,视语文课程为一种工具,语文课程就成为“文化的工具”,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只有预设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知识,体现出语文课程的技术化与程式化倾向。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论旨在打破语文课程工具论的封闭状态,致力于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把语文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过程真正作为化育人、培育人的过程,从而涵养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境界,真正把人作为“人”来培养,促进生命个体的整体生成。 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论阐释。语文课程与文化始终处于开放的、动态的运动过程之中,语文课程与文化有着共生共存、血肉同构的联系。一方面,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源泉和母体,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与品质;另一方面,语文课程又实现对文化的传递、选择与创生。实质上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即语文课程对人的建构和人对语文课程的建构。 二、语文课程的文化透视。语文课程作为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过程;语文课程作为工具,它的使命就是保存、维护现存的文化,并且以固定的文化模式去“加工”、改造人,作为“文化的工具”,语文课程体现的是社会某一阶层的文化要求,“生产”出的是社会某一阶层所需要的人;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实质上是本体文化的回归,文化的课程不是作为传承、复制外在的文化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内在的、本体的文化而存在的。它具有自主性、先导性的文化品格。它的使命不是对人的教化、“模塑”和规训,而是人生意义的生成、建构与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属性。(一)整合性,这主要表现在语文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的整合,语文课程对多元文化的整合,语文课程对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整合性对语文教学有诸多启发,第一个方面的启发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浸润”在汉语言的文化里,再一方面的启发就是,教师要有包容的文化心态。(二)体验性,对于语文课程来说,体验主要是一种语文实践中的体验,是一种言语实践中的体验。其特征表现为,言语体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言语体验内含强烈的情感特征,言语体验带有强烈的个体色彩,言语体验指向生命意义的超越。(三)理解性,语文课程的本意是“理解”,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始终就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理解是一种本体的存在,理解是处于历史中的理解,理解具有语言性。 四、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一)语文课程的生命形态:生命形态的语文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尺度,追求的是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就语文课程的目标取向来看,以母语内在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的底子,这是语文课程的文化使命,也是生命形态的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就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取向来看,生命形态的语文课程要求选择主体能以文化的眼光,精选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课程内容。(二)语文课程的过程模式:语文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建构过程。就语文课程的实施取向来看,它追求的是课程意义的创生,而不是课程方案的忠实执行;追求的是生命的自由与解放,而不是对外在文化的顺从与追随。从评价取向的角度说,语文课程也应该是重过程胜于重结果。过程评价更多的是与人的成长发展相联系,更多的是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评判和思考。(三)语文课程的超越品质:课程的根本使命在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追求超越是课程的内在品质。概括起来讲,课程的超越品质在于它的“未来意义”(为未来社会培养主人)与建构本质(建构发展一种课程新文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