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认同心理下的社会文化维系:青海哈萨克族研究
【6h】

民族认同心理下的社会文化维系:青海哈萨克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概况

1.2研究对象及田野地点

1.3基本思路

1.4研究方法

1.5田野调查情况

1.6相关研究梳理

第2章 青海哈萨克族的迁移历程

2.1 1930年代哈萨克人从新疆迁往青海柴达木地区

2.2 1949年后的青海哈萨克人

2.3 1980年代青海哈萨克人的迁新与再次返迁青海

2.4 2001年以来的青海哈萨克族

第3章 青海哈萨克族社会文化现状

3.1 青海哈萨克族的生产方式

3.2 青海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字

3.3 青海哈萨克族的男女服饰

3.4 青海哈萨克族的婚姻状况

3.5哈萨克族“还子”习俗

第四章 青海哈萨克族社会文化维系分析

4.1 民族同质心理是民族社会文化的核心力量

4.2 “文化惯性”增强了社会文化的凝聚力

4.3 马海、新疆之间的频繁交往巩固了文化中的共性

4.4 特殊地理环境的缓冲作用

4.5宗教信仰的内聚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发展也会与其当下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人们便对这种文化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逐渐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建立在以民族认同基础之上的文化体系对人们的实践起着巨大的内在作用,以至于其经济基础改变之后,其社会文化依然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向前运行,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为“文化惯性”。青海哈萨克族几代人因种种原因,不断反复迁移,令人意外的是,频繁的迁移以及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与融汇,自身的文化不但没有完全消失,其哈萨克民族的社会文化维系依然比较完整。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来分析,“文化惯性”是意识形态具有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且这种独立性不会永远存在,当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化发展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时,这种异性就会消失,从而寻求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发展轨道。总之,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也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所限定的范围内,青海哈萨克族的社会文化同样也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论,其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