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暂时的远离最终的回归——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呼啸山庄》
【6h】

暂时的远离最终的回归——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呼啸山庄》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Unique Genius and Wilderness Complex of Emily Bronte’s

1.1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and Genius in Emily Bronte

1.2 Emily Bronte’s “Wilderness Complex”

Chapter Two Spiritual Home and Temporary Alienation

2.1 Spiritual Home—Nature

2.2 Temporary Alienation from Nature: Loss of Self

Chapter Three Ultimate Return and Expectation of Unity

3.1 Ultimate Return to Nature: Recovery of Self

3.2 Expectation of Unity of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Conclusion

Notes

参考文献

致谢

Publications

展开▼

摘要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公认为英国最杰出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主题和巧妙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评论家奥尼弗·施赖纳称艾米丽·勃朗特是世界文坛中诞生的一位颇具天赋的女作家,并将她列为全球十二位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然而,在以其能否反应真实生活以及内含的道德启示为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时代,这不是一部能让读者坦然接受的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评论家和学者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析。但到目前为止,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该小说作出系统阐释的评论还是寥寥无几。
  本文试将《呼啸山庄》置于生态批评的思考中,通过分析作品,以期能更深刻地理解个人、社会以及自然三者间的关系,从而探寻一条融合之路。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简要地回顾了国内外对《呼啸山庄》的研究现状。自该小说出版以来,评论界就尝试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理论,生态批评将拓展加深对该小说的理解。随后,本部分就生态批评理论中的精神生态学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指出,生态文学的最高使命不是说服读者放弃现代文明,返回古朴的自然生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情境之下。保护和修复人类的精神生态,是保护物质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回归自然,必然始于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塑造生态人格。这正是生态批评的本质所在。
  第一章介绍了艾米丽·勃朗特的生态意识和荒原情结。艾米丽·勃朗特一生与荒原结下了解不开的情缘。她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大自然视为充满快乐和自由的王国,置身其中她可以尽情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艾米丽?勃朗特的这种独特自然观在《呼啸山庄》中都有所体现。
  第二章分析了“自然”在小说中的角色以及男女主人公由于暂时脱离自然而导致的自我迷失。在《呼啸山庄》中,自然被描述成一个独立的有生命的存在体。它无处不在,与人类息息相通,是人类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对于自然之子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来说,荒原给予了他们快乐,自然赋予了他们野性不羁的性格。然而,在文明的侵入中,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迷失了自我。希斯克利夫在文明的伪装下展开邪恶的复仇计划,凯瑟琳扭曲本性,摇身变为一位举止优雅的小姐,并且选择了嫁给埃德加。远离自然后,男女主人公再也无法找到昔日的宁静与快乐。
  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男女主人公通过重回自然而实现的自我回归,展示了自然与文明的融合。希斯克利夫在生命结束时同自然融为一体,回归自我。他与凯瑟琳重聚并在精神上获得了永恒的自由。凯瑟琳安静地逝去,依照她的遗愿,她被埋葬在荒原上。最终,凯瑟琳和她的心灵伴侣回到了真正的家,回到了童年。小说的结尾描述了小凯西和哈顿的幸福生活,暗示了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正在日益缩减,在自然之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他们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论文的结语部分重述了艾米丽?勃朗特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并从生态批评角度重新审视《呼啸山庄》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