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媒体与救灾——以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为中心
【6h】

媒体与救灾——以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近代媒体与救灾关系溯源

一、近代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在救灾中的作用

二、媒体与丁戊奇荒的赈济

三、媒体与1917年京直水灾的救济

四、媒体与1920年北方旱灾的救济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初媒体的技术与伦理优势

一、电报的普及

二、交通通讯网络的形成

三、媒体的独立性与民间性

四、对民生的关注

第三章 对1931年水灾的报道与灾因分析

一、灾情报道

二、灾因分析

第四章 救济水灾的建议

一、筹款建议

二、筹粮建议

三、救灾措施与方法

第五章 筹集赈款

一、督促政府筹款赈灾

二、呼吁各界捐款

三、刊登各类乞赈告示

四、报道捐赈事迹

五、公示捐款数额

第六章 跟踪报道救灾过程

一、对急振的报道与评论

二、对工赈的报道与评论

三、对农赈的报道与评论

四、对卫生防疫的报道和评论

五、 各媒体间参与救灾的差异

第七章 媒体关注点的转移及其对救灾的影响

一、“九一八”事变后媒体关注点的重大变化

二、国共内战成为媒体的另一个报道重点

三、对救灾的影响

第八章 媒体与救灾之间的互动

一、媒体与救灾体制的近代化

二、媒体参与使救灾走向社会化

四、媒体对救灾过程的全程监督

五、媒体与救灾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两者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在近代,以报刊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出现,为救灾活动注入了活力,在灾荒救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媒体在传布灾情、营造救灾的舆论氛围、呼吁捐款、监督救灾过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在传统的救灾体制中是没有的,这有力的推动了救灾的近代化和社会化。传统救灾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来进行,民间救助也基本限于当地灾区人士,外地势力多无法参与。在报灾方面,地方官吏多有匿灾不报者,并且报灾花费的时间长,因而难以对灾民进行有效的救济。近代媒体的出现,就克服了这些严重的缺点,哪里有灾情,经过媒体的报道,立时大白于天下,不致救灾的延误。媒体参与救灾,通过其广为宣传呼吁,激发人们的同胞互助之情,动员各界人士捐款救灾,集合全国的力量救灾,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面。另外,媒体积极参与救灾,担负了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民众增强了对媒体的信任,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声誉,推动了媒体的不断发展。 论文通过对《大公报》、《申报》、《民国日报》、《东方杂志》等为代表的近代媒体参与救灾的情况,并以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为例,探讨媒体与灾荒救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媒体在灾荒救济中的作用。以媒体的报道、评论为基础,展现当时的救灾情形,了解社会舆论对救灾过程的监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救灾的真实情况,为当今防灾救灾以及媒体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借鉴。 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第一部分,首先论述近代新型媒体的出现及媒体开始参与救灾的情形;其次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初媒体的技术与伦理优势,交通通讯网络的形成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媒体的独立性与民间性,促使其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关注民生,为灾民请命,监督救灾的进行,并提出各种救灾建议。 第三章到第七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媒体在1931年水灾救济中的活动,分析其如何努力参与救灾,在媒体关注点转移后对救灾的影响等内容。灾情发生后,媒体积极进行报道,对灾区受灾情况详细介绍,并分析灾因。面对巨大的水灾,各报刊提出各种救灾对策,并连续不断的刊登各方意见,为救灾建言献策。还努力发表言论督促政府加紧筹款赈灾,大量刊登各救灾组织的赈灾启事和广告,报道捐赈善行,呼求人们慷慨解囊以救灾,并及时公布捐款数额及捐款人名录,以为赞扬。对各地救灾过程进行跟踪报道,关注灾后恢复与重建,提出建议等。“九一八”事变后,媒体关注点的转移对救灾的影响很大,民众的关注焦点随着媒体舆论的变化而改变,赈灾捐款也明显减少。 最后一章是为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媒体与救灾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媒体参与救灾大力推动了救灾的进行,促进了救灾的近代化和社会化;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报道灾情和参与救灾扩大了自身的声望,提高了社会影响力。 总之,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民众免于灾祸,努力参与救灾,协助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做好赈灾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强大的救灾舆论,呼吁全国奋起救灾,并表彰善举,监督救灾过程,批评各种救灾不力行为,为救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