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Why I Left Goldman Sachs两个中译本看译者主体性
【6h】

从Why I Left Goldman Sachs两个中译本看译者主体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ubjectivity in philosophy and translation

2.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3 Foreign scholars’ study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4 China scholars’ study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George Steiner’s hermeneutic motion

3.2 The origin of George Steiner’s FTMT theory

3.3 The relevant notions about hermeneutics

3.4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3.5 The combination of horizons

4 A COMPARI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

4.2 Translations of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

4.3 Translator’s trust

4.4 Translator’s aggression

4.5 Translator’s incorporation

4.6 Translators’ compensation

5 CONCLUSION

5.1 The summary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5.2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长期的翻译历史活动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翻译文本层次的研究,而对于翻译的主体译者却很少关注,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位。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由西方学者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使翻译研究的重点由文本研究转向了文化研究。而文化研究必然离不开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多种视角。本文选取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Greg Smith的Why I Left Goldman Sachs(我为什么离开高盛)的两个中译本,来探索译者主体性在乔治·斯坦纳具体阐释翻译四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中对于译本的影响,以及译者的主体性在四步骤中如何影响译本的。
  以往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只存在于经典文学领域的译本对比。而对于偏金融类的畅销书,却很少涉及。Why I Left Goldman Sachs是高盛员工Greg Smith所写的他在高盛的所见所闻,以及为何离开高盛。Greg Smith以简单的叙事手法描述了他从对高盛的崇拜,到梦想实现,最终伤心离开高盛的故事。本文在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的理论视角下,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分析了徐彬及洪慧芳两位译者的中文译本,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体现。研究发现,译者的学术背景、个人偏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受众的不同,导致了两位译者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采取的不同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