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文化研究
【6h】

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电影音乐的本体性探讨

二、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文化的相关研究

三、电影音乐的史论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电影音乐文化概念辨析

第一节 电影音乐文化的内涵

一、音乐文化概念辨析

二、何为电影音乐文化

第二节 电影音乐文化的维度

一、电影音乐本身的文化蕴涵

二、电影音乐与即时镜头画面相融合(碰撞)的文化蕴涵

第二章 历史分期与电影音乐文化类型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电影音乐文化分期

一、多元发展期:上世纪70年代后至80年代末

二、反思期: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

三、徘徊转折期:新世纪初至今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电影音乐文化类型

一 政治型电影音乐文化

二 审美型电影音乐文化

三、商业型电影音乐文化

第三章 政治主体的询唤与讴歌

第一节 伤痕的“颤音”与改革的强音

一、个人/国家民族置换的创伤呈现

二、升华的悲情

三、回归“正常”的中国主体

四、改革的强音

第二节 1990年代:作为颂歌的主旋律电影音乐

一、纪实性演绎与史诗性追求

二、平民视角与泛情化策略下音乐的悲情主义

三、消费语境下的娱乐路向

第三节 新主流电影音乐的意识形态询唤

一、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二、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

第四章 反思性的人性咏叹

第一节 人性反思的探索

一、第四代:诗意主体的精神之歌

二、第五代:抽象拷问之下的音乐参与

第二节 跨文化策略下的民俗奇观:影像与音乐

一、“铁屋子”寓言与受难者叙事中的音乐

二、被观看的东方他者:音乐的“东方主义”

第三节 个体经验与青春叙事:音乐烘托的残酷物语

第四节 新世纪历史叙事中的个体反思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的忧思

第一节 边缘立场与城市表述:城市边缘之歌

第二节 城市影像里百态人生的咏叹调

一、平民视角:温情与戏谑

二、现代化进程:审视与反思

第三节 产业夹缝中的创伤表述与音乐表达

一、乡土社会的现实书写

二、都市世界的人性关怀

第六章 电影音乐的商业运用

第一节 “娱乐片”中的音乐与“社会”的复苏

一、音乐与感官刺激

二、音乐与主流道德伦理观念

三、音乐与公共领域

第二节 华语大片的喧哗与骚动

一、华语大片的创作主体

二、准类型电影与奇观叙事

三、美学辨析与文化反思

第三节 新世纪类型电影的音乐运用

一、喜剧电影的戏谑与癫狂

二、港式动作电影音乐策略的内地移植

结 语:走向文化整合的电影音乐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对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和观照为基础,从电影音乐的文化阐述中,探索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表达和映射,希望得出一个文化结果与电影艺术发展的互文式解答。 导论部分首先回顾了相关历史研究资料,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通过论述音乐文化的概念构成,从而辨析电影音乐文化的通约性与特殊性,并得出结论:所谓电影音乐文化,是指在电影叙事或情境呈现过程中,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包括主题歌、片头片尾歌、插曲等歌曲或背景乐曲等)与视觉画面交互融合,能够体现特定社会意义和人生蕴涵的一种音乐文化类型。继而提出电影音乐文化的两个维度——在电影音乐文化实践中,可供我们理解、研究、参与其进程的两种基本模式。其一来自于音乐文化本体在电影实践过程中自身的延展,其二则是音乐与电影交融而生的全新的文化视域。 在第二章中,按照电影音乐文化的历时性发展线索,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以探讨三个阶段中较有时代意味的文化问题: 多元发展期:上世纪70年代后至80年代末——新时期的头十年,中国电影音乐文化形成了完整并多元有序的模式,其最大成就在于,从激进的探索到形成范本,从模仿到找到独立的话语逻辑,并且满足了普罗大众的基本心理诉求。电影音乐文化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反射与融合,以及对电影主体建构的强有力辅佐,克服了中国电影曾经单一化的表述危机,并最终展示出一种多元融合的实践结果。 反思期: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1989年那场带有时代印记的社会动乱,终结了充满诗意的80年代所有的激情与梦想。全球化语境下,人人开始渴望平等与说话的权利,宏大叙事渐渐失去了对多元市场的控制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市场的文化民主。然而,在电影音乐文化的沿革之路上,本应引领时代电影生产潮流的第六代电影人却各自为战,无法构成主流,最终走向了主流的反面。而诸如这一时期电影创作在多方面探索中表现出的“无主题”“多变奏”,作为时代文化承载的电影音乐文化,固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坚定理念与自信而变得捉摸不定。 徘徊转折期:上世纪末至今——曾经让中国电影进入世界舞台的农村“异域”或者中国“景观”在市场主体的驯化下消散了,转而生产了大量的现代化都市形象,既消费女色,也不放过男色。以琳琅满目的物质爆炸,带给观众全然不同以往的影像体验几乎成为一种主流。然而,大量的商业电影作品中的电影音乐文化表达往往缺乏本真的民族情感与带给观众本真情感体验的能力。这可以归结为一类问题,即是——电影音乐本身,因具有强大的感性功能,在面向空洞的剧作内容时,反会突显出了肆意妄言的剧作错误,将影片导向不知所云的叙事时空。新世纪的电影音乐作品,既要兼顾票房收益,也不应忽视审美趣味及思想内核。 实际上,这也就是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在这几十年中所走过的文化历程。在具体的行文和架构中,本论文并不仅仅进行了线性历史线索的简单梳理,同样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音乐所进行的共时性的类型划分进行了论述,在第三至第六章,本文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音乐文化提取为四种形态,分而论之: 第三章,政治主体的询唤与讴歌。主要涉及改革开放之初的伤痕电影、改革电影等“前主旋律”电影中的音乐,当然还是以“主旋律”这一概念提出之后的那些被命名为主旋律电影的文本的音乐为主。在这些电影之中,电影音乐致力于服务此类电影的政治和文化功能,帮助实现主导意识形态的主体询唤,是政治性最为直接和强烈的一类电影音乐文化。进入90年代以后,从整体上看,数量繁多的90年代主旋律电影在艺术质量上参差不齐,但仍然有许多较为优秀的作品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策略,努力实现着国家意志的传达与国族认同的建构。主旋律电影中的音乐,极大地帮助了这类影片在国家意志的传达与国族认同的建构上的努力,映衬着这些作品的纪实性和史诗性追求、平民视角和悲情主义以及此时开始呈现出来的娱乐路向。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互融互渗又具体呈现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两种双向路径,并最终在新世纪促成为“新主流电影”的出现。 第四章,反思性的人性咏叹。自1980年代开始,在艺术视野中代际划分之下出现的所谓第四、第五、第六代导演群体,以及新世纪以后处于产业“边缘”的部分艺术电影,是致力于在电影中进行文化和人性反思的主力军。在80年代末期所开辟的国际化路向,也被诸多创作者在90年代继续加以践行。可以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化汹涌而来的90年代,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大量创作者选择将镜头对准前现代化的乡土中国社会,构成了国际化/后殖民语境下一道异常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与民俗影像相对应的,则是可以被称作“东方主义”式的音乐,常常被一些知识分子批评为“伪民俗”。而与第六代导演的影像和叙事趋向于“边缘”相一致,其作品中的音乐运用,也呈现出激进的文化姿态,其中最鲜明的标记,就是对摇滚乐或流行音乐的使用。这群新生代导演所亲身体会到的是政治一体化时代的渐行渐远。由此,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音乐,也总是与个人成长经验、青春精神痛苦之类的“边缘”体验相结合。以三代导演的电影为代表的反思性电影创作,到新世纪的产业化大潮之中其实仍有继续。在新世纪,反思性的艺术电影,事实上正日益成为大的电影产业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点缀,它的文化异质色彩越来越少,而作为正餐之外的甜品的功能或许越来越强,也就是说,艺术电影正在进入主流视野之中,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身份定位,也决定了所谓的反思性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可消费性的文化身份的论证,它看似“反思”,实则只是一种标签。 第五章,现代化进程的忧思。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就是中国新一轮的快速现代化进程。而在几十年的快速现代化发展中,社会自然实现了高度繁荣,但在此过程中却也不可避免地“抛下”或者伤害了一些个人或群体。经历了80年代的过渡期后,我国开始从以往一体化的政治社会转向多元化的市民社会。在这种历史情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也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风貌,其可以总括性地描绘为文化上的分野。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伴随着电影业的危机与中国社会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始于1992年),中国电影中开始出现关于现代性创伤的描述,这是不同于人性或历史文化反思的另一种艺术形态——强调围绕个体但普世化的时代焦虑。电影音乐由此服务于一种创伤的呈现和表述。在1990年代的艺术电影中,这类表述趋向更加密集,与之相应的是电影音乐对此的烘托。综观90年代,除了擅于呈现城市边缘生活的“第六代”群体之外,还有其他创作者也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城市叙事,其中尤以夏钢、冯小刚、黄建新与宁瀛等人为代表。但这些导演们的城市叙事,在精神气质和文化取向上完全不同于第六代,这也突出表现在其影片的音乐运用上。总的来说,这一批导演们的城市叙事,虽然也可能有所反思乃至批判,但总体价值和情绪取向则温和得多,其音乐运用也就不那么显得“激进主义”。对于艺术电影创作而言,新世纪十年是艰难砥砺的十年。 第六章,音乐的商业运用。自1980年代的娱乐化大潮开始,中间虽然有所挫折和反复,但总的来看,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前进方向之中,商业化是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自发的商业化尝试,以及(尤其是)海外(特别是好莱坞)横向经验的移植,均促成了电影的商业化趋向的日益加速。由此,在商业化的电影之中,电影音乐的商业性的文化功能,也得到了开发并日益显现出极致化的运用。其中,1980年代的“娱乐片”大潮,可以说鲜明表征了当时的“社会”复苏状态,在其中,电影音乐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至于新世纪以后的华语大片、商业类型电影,则在其喧哗与骚动、对文化议题的类型化呈现之中,积极利用着同样商业化了的电影音乐。 在结语部分,本文总结道:在1980年代,电影音乐致力于帮助一个脱胎换骨的新主体的出现;但不久之后的1990年代,与电影创作中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三分天下的格局相对应,三种不同类别和面向的电影,也各自形成了总体上趋于差异化的电影音乐方面的文化取向:商业电影中音乐的娱乐取向、艺术电影中音乐的创伤反思取向与主旋律电影中音乐的歌颂/抒情取向;步入新世纪以后,华语大片、类型电影、新主流电影不断涌现,其中的电影音乐也越来越显现出融合性。总的来看,一方面各类型的电影音乐文化在历史上就有互相渗透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电影的整合趋势加速,中国电影音乐文化也趋向于整合。如今在高度商业化的电影产业制作中,电影音乐的文化立场看似商品化、模糊化,实则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始终是研究电影文化的一条重要通道。简言之,在新的主流电影趋势中,电影音乐的文化功能的整合性的文化表达:烘托一个全新的、崛起中的大国主体,而且,这个大国主体,还在致力于全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著录项

  • 作者

    王泺泉;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文学与影视艺术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李掖平;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电影音乐;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4:27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