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帝国未来的探索者:吉卜林从帝国诗人到帝国先知的转变
【6h】

帝国未来的探索者:吉卜林从帝国诗人到帝国先知的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ersistence of Ideal Imperialism

1.1 Jungle Law in Jungle Stories

1.2 Imperialism of Kipling Himself

Chapter Two Imperialism Questioned

2.1 Deep Affection for India

2.2 Divided Self and Conflicts under Colonialism

2.3 Crisis of the Imperial Domination

Chapter Three Reconciliation:A Way Out for Empire

3.1 The Beginning of the East-West Reconciliation

3.2 Kim:A Mature Imag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3.3 Revisions to Kim—Transcendence of Racism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Acknowledgements

Main Work Achievement during Working on Master Paper

展开▼

摘要

路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一直以来倍受争议。“帝国诗人”的名号使他被当作帝国主义的代言人。他的印度小说又说明他与印度渊源颇深。还有评论家坚持吉卜林是理想主义作家。但是,简单的给吉卜林打上“帝国主义”或“理想主义”的标签有失公平。对吉卜林进行正确评价需要对其作品有系统全面的解读,本文将纵观吉卜林各阶段作品,从中发掘他对帝国主义和东西方关系的态度变化过程,即意识形态变化过程。共有三章。
  第一章介绍了吉卜林式帝国主义以及他对此的忠诚。《丛林故事》中的丛林法则最具代表性,其精髓在于为生存而斗争,遵守规则并忠于职守。这一法则崇尚力量,同时隐晦的暗示白人生来就比土著人高等。丛林法则是吉卜林帝国主义倾向的体现,也是他对帝国主义的理想化概念。但后文陈述的真正的帝国主义更多的是残忍和凶狠。通过对比,可以清楚的说明,吉卜林的帝国主义概念是理想化的,与真实的帝国主义大相径庭。
  第二章分析了吉卜林对帝国主义从坚信到质疑的变化过程以及原因。殖民主义对印度的蹂躏,深重的身份危机,东西方矛盾的恶化,使吉卜林开始质疑殖民主义。而后,帝国日趋衰弱,印度不断壮大,殖民统治岌岌可危,促使吉卜林追问,他信仰的帝国主义是否正确。这一时期的吉卜林深陷身份危机,处于是否坚持帝国主义的尴尬境地,在作品中不断探索这些问题。
  第三章分析了吉卜林萌发文化融合观念并趋于成熟,最终变为帝国先知的历程。在早期作品中他不断尝试,以期在东西方如何相处的问题上找到满意的答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创作《基姆》期间,吉卜林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帝国主义倾向消除,对东方的宽容和兄弟情义得以突出,塑造出了基姆这一成熟形象。这一时期的吉卜林观点相对客观,东西方融合和超越民族主义的观点趋于成熟,为危机中的帝国找到了出路。
  对于吉卜林这样成就卓著的作家,用某一主义去评价有失公平。本文促使读者在意识变化过程的语境中理解他的作品,为理解和评价吉卜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的文化融合和跨越种族理念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预言了帝国发展的方向,对理解和促进当今世界和平的发展也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吉卜林可被称为“帝国先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