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说第二人称叙述及其哲学内涵
【6h】

小说第二人称叙述及其哲学内涵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第一章第二人称叙述研究的偏误

第一节“立足点说”

第二节对“立足点说”的质疑

第三节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章第二人称叙述的哲学内涵

第一节三种叙述人称的哲学意义

第二节纯粹第二人称叙述的主体间性内涵

第三节非纯粹第二人称叙述的主体间性内涵

第三章第二人称叙述是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的文学体现

第一节当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第二节第二人称叙述的新发展与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第三节第二人称叙述的探讨是对文学主体间性研究的丰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叙述人称”是西方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论界普遍从叙述者与故事世界诸元素的空间关系出发,将“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两大类型,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立存在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理论一方面暴露出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僵化、抽象的方法弊端,另一方面也无从揭示“叙述人称”概念背后的人文意义。本文顺应当今叙述学范式转换的趋势与潮流,尝试摆脱结构主义方法的窠臼,在文本结构与语言形式之外发现了三种人称本质上的哲学意义,进而着重发掘、阐释了第二人称叙述所体现的主体间性意蕴,并探讨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兴起与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的关系,从而丰富了当今学术界对文学主体间性的研究。 第一章指出了传统理论界“立足点说”的矛盾与偏误。“立足点说”把“叙述人称”界定为叙述者观察并叙述故事时,从自身的立足点出发而确定的叙述口吻,继而以“叙述者一故事”的空间关系为标准,把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两大类型,并视第二人称叙述为后者的变体,否认其独立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相混淆,用“叙述视角”来界定“叙述人称”。其实,虽然两个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首先,同一种人称形式可以采取不同视角来叙述,而从同一视角观察到的事物,也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来指代。人称研究的偏误,根源于叙述学界长期以来所采用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第二章尝试跳出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发掘三种叙述人称的哲学意蕴,并在比较中重点分析第二人称叙述所体现的哲学主体间性意义。“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反应的是叙述者对待故事世界诸元素的哲学态度与思维倾向。第三人称叙述偏于体现哲学主客体二元对立模式中的客体性,第一人称叙述偏于体现哲学主客体二元对立模式中的主体性,而第二人称叙述则超越了二元对立而偏于体现哲学主体间性。相对于第三、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或是把目光全部投注外部世界,或是把外部世界统统摄入自我视界之中,纯粹第二人称叙述(即以第二人称代指故事主人公的叙述)中叙述者往往把自我与外界、主体与客体相打通,在二者之间建构不同于“我-他”对立关系的“我-你”对话场,从而实现了叙述主体与人物主体、叙述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共在共通。另外,散见于第三、第一人称叙述中的非纯粹的第二人称叙述形式,比如心理活动中主人公用以自我指涉的“你”、书信体小说中作为收信者的“你”,以及小说文本层面指代叙述接受者的“你”,也都包蕴着丰富的主体间性内涵。第二章从共时、静态的角度,在对三种人称哲学内涵的比较中着力挖掘第二人称叙述本身的主体间性内涵。第三章则从历时、动态的角度着眼,结合当代哲学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学术背景,试图探索第二人称叙述的兴起与发展同这场哲学转向的关系。近现代认识论哲学转向把人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但随着主体主义的发展与自我的不断膨胀,不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在现实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场“主体性黄昏”的来临。哲学的发展开始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而小说第二人称叙述正是这场哲学新变在文学领域之中的反映和体现。第二人称叙述的不同类型,恰恰在无形中与主体间性哲学发展的各个显著阶段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比如心理描写中自指之“你”与胡塞尔意向性构造而成的他者,文本层面的叙述接受者“你”与海德格尔操作性共在联想而成的他者,以及收信体小说中收信者“你”和纯粹第二人称叙述文本的主人公“你”与布伯的关系哲学的“你”,无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此,本文对第二人称叙述的探讨,也丰富了当今学术界对文学主体间性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