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6h】

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内容摘要

绪论

第一节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重要意义

一、是文学批评发展、拓宽研究视野的需要

二、是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三、是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的需要

第二节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阐发和探讨

二、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国内进行学科理论的开拓与对现当代的女作家与作品的研究

三、中国女性主义者缺少对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的研究

第三节本论所运用的主要的女性主义理论依据

一、女性主义的平权理论及主客体理论

二、女性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

三、女性主义的双性同体理论

四、女性主义对身体消费的批判理论

第一章女性主义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的兴起

第二节女权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

第三节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

一、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二、法国派女权主义诗学

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四节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

一、历史渊源不同

二、身份不同

三、行为方式不同

四、思想基础不同

五、文化背景不同

第二章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先秦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初期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先秦神话中的女性主体:中国早期女神的人格化特征

第三节西汉《列女传》:中国古代以女性为主体的第一次集中书写

一、对《列女传》的传统解读

二、发现先秦两汉时代女性权力与地位的阶段性高峰——以女性主义视角重读《列女传》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与重构

一、女性在婚姻中主体地位的消解

二、女性主体地位的重构与面临的矛盾

第三章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社会身份与权力

第一节西方哲学中的“客体”与性别意识

一、传统西方知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二、女性主义批评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改写

第二节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的第一重社会身份:女儿性

第三节第二重社会身份:妻性及其权利结构

一、妻性的空间定位:内

二、情对权力的主张

第四节从《女诫》看第三重社会身份:母性及其权力结构

第四章先秦两汉文学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女性意识

第一节《诗经》中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一、高大丰硕的形体美

二、如花似玉的容貌美

三、典雅得体的服饰美

四、温柔贤淑的德行美

五、敢爱敢恨的情感美

第二节《楚辞》中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一、《楚辞》对女性的形象的描写更加细腻而富有文学性

二、《楚辞》的女性表现出一种阴柔美

三、《楚辞》中的女性富有浪漫气质和现实的人格化特征

第三节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

一、汉代女性更加注重外在的“修饰美”

二、男性文人笔法夸张,对女性之美的推崇到了极致

三、汉代诗赋中女性形象的节操之美

第四节《风》、《骚》“弃妇诗”所展现的女性意识及“双性同体”体验

一、《国风》中的“弃妇诗”

二、《离骚》中所表现出的“弃妇情结”

第五节早期文学中的“双性同体”特征:先秦两汉诗赋中的“拟女性写作”

一、《诗经》中的拟女性写作

二、《楚辞》中的拟女性写作

三、《古诗十九首》中的拟女性写作

第五章先秦时期儒道情色观与中国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第一节孔孟的情色观

第二节《庄子》的情性论与道家的情色观

第三节中国古代男性对女性的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一、闺房

二、“诗妓”

三、缠足

后记:重读中国古典文学,构建“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诗学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著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女性主义理论日渐盛行,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女性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理论的结合,它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家的有力武器。简言之,女性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发端于上个世纪的欧洲,缺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广大女性的观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受到夫权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针对第三世界女性的理论建构又存在着文化霸权的倾向。再一方面,无论中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多是近现代和当代的文本,生硬地割裂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文本,还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解构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即菲勒斯逻各斯(phallologocentrism,男性词语中心主义)必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话语体系与审美体系的变化甚至逆转,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话体系与审美标准难以建立起来,会形成思想上的混乱与行为上的失措;将传统的文学文本绝对化地视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产物而不注意辨别、细分,不注意男权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其中积极的成分,这都使得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发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用女性主义视角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重新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些矛盾,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尤其是建构中国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 本论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必要性,提出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需要、是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的需要。在绪论中还介绍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的缺乏,同时介绍了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的女性主义的理论。 第一章对女性主义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各种流派和理论,包括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派女权主义诗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诗学、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等;对本论文所运用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介绍了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不同,包括历史渊源不同、身份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思想基础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五个大的方面。第二章从先秦神话中的女性主体——中国早期女神的人格化特征入手,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及其主体身份在社会、家庭婚姻中消解的原因和过程,同时用女性主义理论重新解读了汉代《女诫》和《列女传》两部关于女性的专著,指出了两部著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的作用,从而指出不应该将其视为男权中心主义和奴化女性的帮凶而予以完全否定和批判;第三章从西方传统知识论中的“主体——客体”论和女性主义对西方传统的知识论的改写出发,分别论述了女性的三种社会身份——女儿、妻子及母亲,探讨了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置于这些社会身份中,如何在逆境下获取自己的权力;第四章研究了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对《诗经》、《楚辞》和汉代文学中审美特征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双性体验”和“双性同体”现象进行了研究;第五章论述了中国古代男性对女性的三大“身体消费”现象,并论述了这三大现象的源头在于先秦时期儒道的情色观。本论文有四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首次系统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研究中发现了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并指出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二是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性与社会身份及其权利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女性主体地位逐渐丧失的过程,通过对《女诫》和《列女传》的重新解读,发现了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女性所起的作用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从而发现了女性在逆境中通过“道德的力量”实现“自我崇高”的路径;三是将“双性同体”的概念引入了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弃妇诗”及“拟女性写作”的创作手法研究中;四是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三大身体消费”的概念,并揭示了其与先秦时期儒道“情色观”的渊源。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文学史、美学史、思想史形成的时期,也是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特征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研究锁定这一时期,借用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情感、家庭与社会中定位分析,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历史风貌,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存状态、权力地位和情感意识与西方女性的不同,重新解读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之以一种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研究或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者的进一步研究、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