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6h】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抗肿瘤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第二部分 肿瘤患者感染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三部分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全文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医院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程度、机理、相关因素等;讨论化疗方案、抗肿瘤药物、年龄、性别、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同时调查分析免疫调节剂、中药的应用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调查分析肿瘤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及预防和治疗情况;总结药物代谢酶对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影响等内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06例,设计调查表(详见附表),按调查表内容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各种药物的应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程度、部位、曾采取措施、患者感染情况、不良反应治疗情况等信息,然后对采集的信息逐项进行统计分析,寻找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不良反应定义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1],不良反应分类采用WHO[2]标准。 结果:1.共调查肿瘤化疗患者病例306例(男165例、女141例),年龄范围<20岁3人、20-29岁6人、30-39岁12人、40-49岁42人、50-59岁111人、60-69岁87人、70-79岁33人、>80岁12人;肿瘤分布是:乳腺癌占17.6%,肺癌占16.70%,胃癌占16.40%,卵巢癌占7.80%,食管癌占7.52%,直肠癌5.88%,盆腔癌4.30%、骨髓瘤3.30%、其余鼻咽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淋巴癌、前列腺癌等共占15.03%,共涉及肿瘤类型21种,抗肿瘤药物50种,化疗方案51种,化疗次数1167次。2.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此为:消化系统为54.3%,血液系统为34.7%,心脏毒性为10.7%,神经毒性为9.8%,肾脏毒性为7.4%,肺脏毒性为6.1%,肝脏毒性为5.3%,静脉炎4.6%,过敏反应为3.0%。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影响最大。3.不同化疗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不同,发生率有差异,FOLFOX方案、TP方案、GP方案使用率最高。4.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及程度不同。恶心、呕吐化疗药物依次为:顺铂(DDP)、氟尿嘧啶(5-FU)、足叶乙甙(VP-16)、环磷酰胺(CTX)、阿霉素(ADM)、卡铂(CBP)(依次按发生严重程度的顺序递减),其中最严重的是顺铂(DDP),发生率为100%;易发生腹泻、口舌溃疡的化疗药物依次为:紫杉醇(PTX)、吉西他滨(CEM)、阿霉素(ADM);易发生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依次为紫杉醇(PTX)、阿霉素(ADM)、长春花碱(VLB)、环磷酰胺(CTX)、丝裂霉素(MMC);易发生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依次为表阿霉素(EPI)、阿霉素(ADM)、环磷酰胺(CTX);易发生肾脏毒性的化疗药物依次为顺铂(DDP)、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5.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预防用药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均有一定影响。通过进一步调查统计还发现在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中,预防用药起到了止吐、升白、保肝、增强免疫力、减少肾毒性、抗过敏、加速药物排除等作用,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常用的预防药物是止吐药、护肝药、营养补充药、保护心脏药物等;其他药物如升血细胞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利尿药、通便药、免疫药物、抗生素等,一般在化疗过程中或化疗后根据患者对化疗药物反应情况使用。6.肿瘤化疗患者的感染率为26.5%,感染率最高的肿瘤为骨髓瘤、食管癌和肺癌,感染率为90%、65.2%、41.2%;感染男女比例为2.4:1,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感染率最高的部位是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分别占51.8%和14.5%,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其感染率明显高于无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其比例为3:2。 结论:1.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一般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但在有效的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化疗必须规范、强烈、足量、足疗程,不得随意减量或终止或延长化疗时间,所以,既要取得最大疗效,又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应尽量施行个体化用药。2.抗肿瘤药物中发生率最高、对化疗影响最大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尤其是骨髓抑制症状较严重,对肿瘤治疗影响较大,常导致化疗中断或抗肿瘤药物减量,影响治疗效果。其他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有脱发、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心脏毒性、肾脏毒性、过敏反应等。故临床治疗时应提前预测到消化道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的发生,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正常进行。肺毒性、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毒性、脱发等主要与化疗药物有关,且发生率较低,使用时应充分认识到其毒性,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毒性发生。3.随着年龄的增加,严重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明显增高,50岁-70岁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峰,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但70岁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又有所下降。性别对不良反应影响不大,在消化道不良反应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在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中,男性略高于女性。4.肿瘤化疗患者比起其他疾病易发生感染,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手术及不良反应情况等因素影响感染的发生及程度。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感染率成正向关系,肿瘤感染率越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预防感染是化疗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的因素,肿瘤患者感染后的处置措施主要是减量或停用化疗药物、对症治疗、营养支持、隔离治疗及应用抗生素和应用免疫增强剂治疗等。5.对临床三种最常用的化疗方案分析后发现:FOLFOX方案(86.2%)和TP方案(86.60%)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同,均高于GP方案(72.30%):TP方案的骨髓抑制(81.2%)明显高于FOLFOX方案(41.2%)和GP(46.0%)方案。用药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应尽量把毒性不相重叠的药物联合,并按一定的给药顺序和疗程,采用个体化方案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不同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在所有治疗方案中铂类药物使用率达到了60%~72%,其中以顺铂和奥沙利铂为主。而铂类药物毒性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恶心呕吐、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以及骨髓抑制。另外5-FU、GEM、PTX及其类似物在化疗方案中占了很大比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化疗药物,以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为原则。7.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有:药物性质;给药方式;患者感染率;肿瘤分期;个体差异;联合用药;其他因素,如护理因素、环境因素、文化素质等对ADR发生率都有一定的影响。8.针对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应采取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有:预防用药、对症治疗、饮食调节、心理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尽量做到化疗用药个体化、用药前评估、用药后密切观察并定时检查、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