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命的涟漪——谈老舍之死
【6h】

生命的涟漪——谈老舍之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历史与传说

第一节从一件衣服说起

第二节是历史还是传说——审视口述历史

第二章老舍之死的双重诱因——性格与时代

第一节悲剧底色

第二节非常岁月

第三章“人文合一”的悲剧宿命

第一节文本中的非正常死亡

第二节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最终选择

第四章追求与抉择

第一节特殊年代的生死抉择

第二节老舍之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老舍用他的作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用他的死亡留下了意味无穷的一片涟漪。老舍生于忧患,死于忧患,这位在乱世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怀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却最终遭遇了一个连沉默都成为奢望的时代,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做出了自沉的选择。飞蛾扑火尚且化蝶成灰,然而老舍的死却在当时立刻淹没于时代的浊浪。 本文分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老舍之死。第一章从审视口述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老舍之死的研究情况,各种回忆将我们的思维带入一个混乱的情境,在层层迷雾中重新审视口述历史与老舍之死的关系,从不同声音之中无限接近老舍之死的历史真相,从而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第二章从性格和时代这两个因素分析老舍之死的诱因,一方面老舍的性格底色中有浓重的悲剧成分,他以一个茫茫末世人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传统”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其中的一员,他有着身后声名留气节的自我要求。当这两种因素遭遇到一个不理智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年代,就成为他走向自我灭亡的深层诱因。民族与国家都有某种管辖生命的力量,老舍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曾经想尽办法适应这个社会,但时代的浊浪冲破了他的道德底线,淹没了这位善良清白的作家。第三章对老舍的作品特别是《四世同堂》进行研究,阐述了老舍“人文合一”的悲剧宿命,他的小说里没有痛痛快快的爱,也没有痛痛快快的恨,好人总有他怯弱的一面,坏人也总有令人同情之处,人物内心总是充斥着痛苦和矛盾,充满自我怀疑的情绪。复杂的人物内心映射着老舍的挣扎与痛苦,大量走向自杀的主人公也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了他最终的思考与抉择。第四章从老舍的同路人的角度选取了三位与老舍同命相连的文人,在不同的背景下,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理想,然而基于千古文人同样的人格追求和家国天下的抱负,他们囿于时代,出于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选择放弃,身毁但精神长存。 生是一切,死是一切,生死中间隔着个无限大的不可知。时间无声的流淌了几十年,我们回首过往那段不理智的岁月,希图在喧嚣的世界里把握一点真实。通过生与死的对话,我们走回老舍身边,研读作品,深思他的身前身后事,得到的不仅仅是作家的等身著作,还有他以生命体现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用文字铭记过去、铭刻痛苦、明晰真相、明辨是非,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永远保持可贵的独立精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