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对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的主题分析
【6h】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对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的主题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Loss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

1.1 The Erosion of White Culture

1.2 The Absence of Parental Love

1.3 The Apathy of the Black Community

Chapter Two The Awakening and Questing for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

2.1 Claudia--A Fighter against White Mainstream Culture

2.2 Mrs.MacTeer--A Poor but Successful Black Mother

2.3 Baby Suggs--A Pioneer to Quest for Self

2.4 Sethe--A Defender of Mother Right

Chapter Three The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

3.1 Loving Self

3.2 Seeking Independence

3.3 Walking out of Memory

3.4 Resorting to Ethnic Culture

3.5 Relying on the Commun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代表着黑人女性作家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长期以来,美国文学史上都是白人占据主流地位,虽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开始崛起,但20世纪初的美国黑人文坛仍主要由黑人男性作家占据,探索的话题也多集中在黑人男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而黑人女性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权思想的传播和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而在美国文坛上一批黑人女作家才开始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极大地改变了美国黑人文坛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因为黑人女作家身为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她们能够更好地体会美国黑人女性所遭到的各种压迫,因而也肩负着反种族歧视和反性别歧视的双重重任。
   莫里森就是黑人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揭露黑人妇女所遭到的种种压迫,并为她们指出一条解放之路。莫里森共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莫里森密切关注着黑人妇女的生存现状,她指出,由于长久以来奴隶制的压迫,白人主流文化的侵略以及男权社会的压制,黑人妇女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从而导致了她们的主体性陷入困境并进一步阻碍了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主体性是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哲学概念,它体现的是一种体现
  在社会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只有拥有了主体性,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从而主宰自己的生活。莫里森在分析种种导致黑人女性主体性丧失的因素的同时,还探索了黑人女性重建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并为黑人女性指出了重建个人主体性的必要途径。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分别代表着莫里森写作生涯的起点和顶峰,因此本文立足主体性的相关思想分析莫里森的两部代表作《最蓝的眼睛》和《宠儿》,围绕莫里森小说中始终贯穿的重建黑人女性主体性这一主题,分析黑人女性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及其黑人女性为重建其主体性所进行的探索,进而总结了重建的途径。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哲学概念主体性相关思想,同时重点介绍了莫里森的文学成就和目前国内外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现状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分析了体现在《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缺失的种种原因。莫里森认为,因为白人的文化侵略,非裔民族丧失了民族传统的审美观,进而造成了厌恶自身的扭曲心灵。对于奴隶制时期被贩卖到美国的黑奴来说,他们甚至被剥夺了本民族的姓名而被奴隶主任意更名,这是导致黑人女性主体性缺失的重要原因。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之爱的缺失势必导致主体性的缺失。另外,由于奴隶制及白人文化长期的侵蚀,黑人社区变得如一盘散沙,团结互助的优良非洲传统难以保持,进而造成失去社区保护的黑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
   论文第二章介绍了黑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极其进行的探索。《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坚守本民族的审美观,勇敢地挑战主流文化,她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是位成功的母亲,虽然贫穷却给予了女儿厚重的母爱,保护她们坚守作为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宠儿》中的贝比·萨格斯是位探索主体性的先驱,她号召黑人女性首先要爱自己,她的儿媳妇塞丝是母权的捍卫者,用杀婴这一极端的方式去捍卫自己做母亲的权利,从而以此来重建自己的主体性。
   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了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并最终总结了成功重建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必要途径。莫里森认为,重建黑人女性的主体性,首先需要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肤色,只有自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而自爱的同时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达到了经济和心灵的双重独立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尽管奴隶制给黑人民族留下了沉痛的回忆,但只有勇敢地面对回忆,走出回忆的阴影,才能拥有崭新的未来。另外,对于漂流在外的非裔民族来说,只有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依靠社区团结的力量,才能重建自身的主体性。
   论文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为论文做了整体的总结。莫里森通过塑造不同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指明了道路,她为黑人女性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推动美国黑人文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