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6h】

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一、前言

1.1 中国的自杀率及其特征

1.2 自杀未遂的定义及发展情况

1.3 自尊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1.4 焦虑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1.5 自尊、焦虑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1.6 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计

2.3 调查方法

2.4 访谈工具

2.5 质量控制

2.6.资料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

3.1 访谈信息质量评价

3.2 农村自杀未遂人群行为特征

3.3 自尊、焦虑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3.4 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的关系

3.5 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结构方程模型

3.6 自杀未遂危险人群的特征探索

四、讨论

4.1 信息的质量评价

4.2 农村男女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未遂特征

4.3 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的关系

4.4 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的结构方程模型

4.5 自杀未遂高危人群

五、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5.3 研究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渎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自杀未遂是指采取了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但该行动没有直接导致死亡的结局。世界上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至少1000万人自杀未遂。据中国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未遂是自杀成功最可靠的预测指标,30%~60%的自杀成功者有自杀未遂史,10%~14%的自杀未遂者最终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危险性超过一般人群的100倍。因此研究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对自杀行为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自杀未遂是社会、生物、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中国的自杀未遂多是冲动性行为,与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精神疾病导致的自杀未遂所占比例较低。但负性生活事件我们一般很难进行早期干预或预防。另外,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应激-易感模型认为自杀是以急性应激事件为导火索,与某些个人易感因素结合而发生的行为,易感因素包括疾病、心理、性格、家庭、社区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人格特质作为长期稳定性的因素,对自杀行为产生重大的调节作用。关于人格特质与自杀未遂的关系,冲动性人格容易导致自杀未遂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自尊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焦虑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目前国内研究较少,得出的结果也多有不同。另外,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自杀未遂的,在负性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未遂的连锁反应中发挥了何种作用目前尚不明朗。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构建负性生活事件、自尊、焦虑、抑郁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探索不同人格特质对自杀未遂的调节作用,并应用分类树分析发现自杀未遂的高危人群,为自杀未遂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有效参考。
   研究目的:
   1.探讨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人群的行为特征。
   2.构建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相互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寻找人格特质在负性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未遂的连锁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自杀的应激—易感理论提供新的依据。
   3.探索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为自杀预防和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山东省慢病监测点上选取邹城、滕州、利津、莒南、宁阳和蓬莱6个县(市)为调查点。采用序贯抽样的方法抽取2009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期间的自杀未遂的15-70周岁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1∶1配对的方法选取对照组,对照的选择标准为与自杀未遂者同性别、同年龄(±3岁)、同地区且无自杀未遂史。
   2.内容与调查工具
   本研究通过调查员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获取资料,采用Beck自杀意图量表(SuicideIntentScale,SIS)、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Self-EsteemScale,SES)、Spielberger编制的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Paykel生活事件量表(Interview for Recent Life Events,IRLE)、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DSM-Ⅳ轴Ⅰ临床定式检查诊断量表研究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Axis I Disorders,2001,Research Version)。
   3.统计分析方法
   联合运用SPSS16.0,SAS9.1,AMOS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以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研究自尊、焦虑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构建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人格特质在负性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未遂中发挥的作用;运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分类树分析,探讨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主要结果:
   1.农村自杀未遂特征
   本研究共收集到自杀未遂病例409例,其中男性132例(32.3%),女性277例(67.7%),男女自杀未遂者比例为1∶2.1。自杀未遂组平均年龄为43.90±13.32岁。自杀未遂主要集中在夏季(33.1%)和春季(29.5%),70.4%的自杀未遂发生在白天(8:00-20:00)。男女在自杀未遂的季节(x2=1.781,P=0.619)与时间(x2=3.114,P=0.374)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54例(86.6%)自杀未遂者选择在自己家中实施自杀行为,334例(84.1%)服用农药自杀,36例(8.8%)有既往自杀史。男女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地点选择(x2=1.735,p=0.188)、自杀方式(x2=8.528,P=0.227)和既往自杀未遂史(x2=4.748,P=0.157)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自杀意图方面,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意图较低,SIS量表(去掉条目4、8)为2.81±2.34分,男女在自杀意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1,P=0.342)。人际冲突,生活压力大和躯体疾病累计占所有自杀未遂直接原因的83.1%,男女间自杀未遂直接原因有统计学差异(x2=33.535,P<0.001)。与男性相比,人际冲突造成的自杀未遂在女性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因为生活压力大而造成自杀未遂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
   2.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的关系
   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除了条目5外,整个量表的信度较高(病例组Cronbach'sα系数为0.885,对照组的为0.839),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除了条目3与条目8的归属与原量表不同外,其他条目归属与原量表设计相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自尊与自杀未遂呈负相关(OR=0.302,95%CI=0.223-0.409),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高自尊与低自尊水平相比,自杀未遂危险性为0.697(95%CI=0.418-0.970),显示自尊是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
   Spielberger所编制的特质焦虑量表除了条目18外,整个量表的信度较为理想(病例组Cronbach'sα系数为0.903,对照组的为0.852),探索性因子分析病例组提取了3个公因子,对照组提取了5个公因子,与原量表设计不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焦虑与自杀未遂呈正相关(OR=4.567,95%CI=3.200-6.518),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焦虑与低焦虑相比,自杀未遂的危险性为2.454(95%CI=1.527-3.944),显示特质焦虑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自尊、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的结构方程模型中,自尊与焦虑负相关,两者并不是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而是通过抑郁的中介效应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自尊、焦虑在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低,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效应越小。
   3.自杀未遂高危特征群
   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主要为:①抑郁十有负性生活事件。②抑郁十无负性生活事件。③无抑郁十有负性生活事件。④无抑郁十无负性生活事件十低自尊水平十高焦虑水平。该自杀未遂分类树训练样本的灵敏度=77.13%,特异度=87.32%;检验样本的灵敏度=72.85%,特异度=83.33%。可见该自杀未遂分类树判别效果较好。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在夏、春季节高发,而且多发生在自己家中和白天,人际冲突是主要的自杀未遂原因,自杀意图比较低,服用农药是主要的自杀未遂方式。
   (2)自尊是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特质焦虑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自尊与焦虑负相关,两者并不是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而是通过抑郁的中介效应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自尊、焦虑在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低,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效应越小。
   (3)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主要为:①抑郁十有负性生活事件。②抑郁十无负性生活事件。③无抑郁十有负性生活事件。④无抑郁+无负性生活事件+低自尊水平十高焦虑水平。
   2.建议
   (1)服用农药是山东省农村自杀未遂的主要方式,农药的可及性为其提供了可能。因此限制剧毒农药的使用,控制农药的易获取性将可能极大降低中国的自杀率。
   (2)自杀并不是不可预防的,自尊、焦虑作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可以对自杀未遂产生调节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那些低自尊,高焦虑的人群,给以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社会支持。
   (3)在今后的自杀预防干预中,应加强对自杀未遂高危特征群的识别,并研制相应的筛查工具和自杀风险综合评估工具,以期更好更准确的识别自杀未遂高危个体,为自杀干预提供较为准确的靶人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