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岗工人形象塑造与作家心态
【6h】

下岗工人形象塑造与作家心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正面审视与回避游离:同一题材的不同取材

第一节 多元时代下的“敏感地带”

第二节 “正面审视”与“回避游离”的不同抉择

第二章 努力介入与无力回天的尴尬

第一节 介入政治的努力

一、对于工人领导阶级地位虚妄性的揭露

二、对于改革问题的重新质疑

第二节 无力回天的尴尬

第三章 重构思想资源的困境

第一节 作为抗争批判的武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理论

第二节 作为平衡苦难的一种无奈——底层的集体温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和理性精神的回归,关于改革伟大神话的光环不冉那么耀眼,在承认改革带给人们无数的进步的同时,人们同样无法否认一件事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它的成就一样引人关注。今日人们必须面对一系列改革过程中伴随着的无法回避的问题:下岗失业、国有资产流失、尖锐的阶级矛盾、贪污腐败、道德的沦陷······中国的改革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下岗,使得这一曾经的“领导阶级”沦为如今的“底层弱势群体”,当有这样一批具有责任感的创作者重新介入现实关注这一群体,为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呐喊的时候,他们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尴尬。
  第一,面对下岗工人不同于其他的底层群体所具有的阶级身份敏感性、与改革的紧密关涉、当下有限度的时代公共话语讨论空问等一系列问题,下岗工人文学题材该如何取材,在这一问题上,有的作家表现出了重新介入、面对政治重新发出自己独立的批判声音的努力;然而更多的作家选择了淡化作品的政治色彩,表现下岗工人小人物群体的人情人性和人生。
  第二,由于官方宣布的“阶级”不复存在、阶层差距存在的政治合法化、改革的政治意识形态授权和不容置疑性使得这批创作者在为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代言、论证其抗争的合理性时遭遇到了尴尬,表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无力感:关注却不能深入,很多时候只能点到为止、隔靴搔痒、避重就轻:只能靠重新征用毛泽东时代的工人阶级主人公等虚妄概念来为这一群体的抗争提供理论支撑;作品结尾往往充满了政治虚妄拯救的光明尾巴或是下岗工人实现自我拯救的颂扬,这种想象性的拯救在弱化了政治责任的同时也暗示了写作者在为他们提供拯救出路上的无力感。
  第三,在某些作品中,作者试图借助下岗工人依旧具有的工人阶级优秀道德品格进行民众的启蒙与时代道德的说教,然而遭遇市场经济世俗化大潮时代语境,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被边缘化,人们拒绝精英说教,由此创作者煞费苦心的启蒙与说教却遭受到尖刻的质疑。
  综上所述,这批创作者面临的最大网境应该是寻找不到代言的有效理论支撑,他们只能靠旧时的工人阶级理论和传统社会主义资源对下岗工人进行想象性的安慰与拯救,这是他们需要突破的最大困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