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艺精神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研究
【6h】

民艺精神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

六、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艺当代变异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困惑

第一节 民艺当代变异与精神追问

一、民艺当代变异

二、民艺精神追问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困惑

一、设计文化自觉内涵

二、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困惑

第二章 基于民艺精神之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思考

第一节 中国设计文化传统之民艺精神

一、文化传统之文化精神

二、本元文化传统之民艺精神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之民艺精神自觉

一、民艺精神自觉与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

二、基于民艺精神自觉之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核心

第三章 基于民艺精神之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实践

第一节 传统文化溯源之民艺精神认同

一、尚合、尚善、尚美观念领悟

二、尚合、尚善、尚美观念渊源

三、尚善至美精神认同

第二节 西方现代设计文化比较之民艺精神反思

一、西方现代设计观念认识

二、西方现代设计观念渊源

三、求真至美与尚善至美之比较

第三节 当代中国设计文化创新之民艺精神传承

一、当代中国设计价值观之价值目标

二、当代中国设计价值观之价值评价

三、当代中国设计价值观之价值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当代设计文化发展方兴未艾。彰显本土的文化特性表达已成为中国设计界的共识。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形态、审美形态、技艺形态的民艺当代变异及精神某种式微,借鉴西方现代设计观念而又渊源于民艺血脉的当代中国设计整体尚未形成与悠久历史相应继的设计态势。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各种力量交织中,中国设计正面临着某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困惑。怎样使渊源于华夏悠久文明而又植根于当代实践的设计文化凝聚鲜明的中国意蕴?这不仅关乎中国设计的话语权,更关乎中国设计发展的未来走向。 当代中国设计文化发展当以推进设计文化自觉为先导。在与西方设计文化触碰后,我们需要对西方设计观念深入了解,更需要对自身设计文化传统的认同并直面当代设计价值观诉求及未来发展走向。文化自觉是对自我文化的自觉、对他者文化影响的自觉以及对未来文化走向的自觉。文化自觉关键在于文化精神自觉,文化精神自觉关键在于价值观自觉。文化精神是对文化价值观念把握及未来走向的建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形态的文化都是基于求真、求善、求美基本价值观念形成与展开,作为文化精神表现形态的民艺精神就是华夏民族对真、善、美的价值内容崇尚及形式理解的内心体验与心灵积淀,它承载着主体生命意义的生成与导引。作为最具民族性、稳定性、能动性的设计母体文化传统,它以其本元文化精神的始源性、参与性根植于中国设计文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 基于民艺精神的当代设计文化自觉就是要在文化溯源中探究民艺精神、在文化比较中反思并在文化创新实践中传承民艺精神,探索当代设计价值观内容构建与形式表现,凝聚富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设计意蕴。 在文化溯源中探究民艺精神,就是对设计母体文化精神的认同,即是要在民族哲学传统、思维方式中探究民艺价值观念及形式表现。华夏远古,万物有灵、阴阳相生是民族最神圣的群体意识,构成民艺最恒久的主题,也衍生求真、求善、求美融合一体的民间文化基本观念。“天人合一”整体化价值观以及直觉思维传统,使中国哲学既有典型伦理哲学色彩又统摄认识论发展,认识论范畴的“真”被纳入价值论意义的“善”。求善为本的伦理哲学主导民间认知也渗透民间审美。万物有灵、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集体意识与哲学积淀使民艺创造不仅关注外在形式,更关注形式所蕴含的人内在的尚善生命力量。人尽精灵之性居天地之间并作为天地之连接,生命领悟天地之道则有人的尚善与“天人合一”的完美。这种萌生于对生命渴求与对祥和天地向往的尚善生命力量通过质朴的形式语言更显生动淳美,形成民艺对真、善、美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关系的独到感悟。以生命意识为中心的真、善、美统一在这里就有了民艺尚合、尚善、尚美的传统民间造物价值观与整体直觉体验的思维传统。尚合是基于技艺形态的民间“真”知,是规律探求合于价值判断的心物合一,是以善统真;尚善是基于生活形态的民间“善”意,是合目的性的生命趋利避害、祈福迎祥的现实转化,是“物以致用”、“吉祥如意”的追求,是以善储美;尚美即是基于审美形态的民间“美”观,显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贯穿主体生命灵性的意象之美、技艺之美。民艺精神就是从民众主体的生命意识、生存体验出发,经由民艺生活形态、审美形态、技艺形态的历史积淀,在尚合、尚善、尚美观念表达中展现的质朴率真的内在品格及由内而发的淳美气质,其核心指向是形式意蕴中积淀起来的尚善基本价值判断。它以终极的价值关怀与观念、情感等因素凝聚在一起,构成民艺源于“天人合一”之本源的尚善至美精神,并成为民艺最为清晰、稳定、能动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形成基于民艺精神之当代设计文化自觉的深厚基础。 在文化比较中反思民艺精神,就是要在探究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比较获得更深的文化认同及更高的文化自觉,即是经由西方现代设计文化观念进行自我反思并深刻认同民艺尚善至美精神。西方传统古希腊哲学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其哲学总体是求知的知识论。主体、客体分立主导的思维传统崇尚清晰确定的逻辑思维,审美意识也因之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均衡、对称、节奏、秩序与比例化等形成了西方重理性分析的形式美基本原则。西方现代设计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实现了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设计转变,历经“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现代主义设计”到“后现代主义设计”等发展,经过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追随激情等不同设计观念的流变,其设计观念整体是沿袭由西方文化认知哲学与思维传统形成的以客观数比关系为基础的审美原则,设计高度功能化、理性化,风格简洁。这种在设计中以技术理性为先导的求真原则,统领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善和美,逐渐形成西方现代设计观念整体的求真至美。这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真、善、美价值理解和物化表达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精神特性。与西方现代设计求真至美所体现的科学求真性不同,民艺精神特性就是尚善至美所内蕴的生命尚善性,是对生命的极大热情(生命性)与对生存的极大关注(体验性),它注重人与世界的相依、人的实际选择及人伦情感。其“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观念及设计思维是超越逻辑知识之上的生命价值观及联系思维、意象思维,其优异性在于以整体性和意象性的发挥易于实现物质功能性和精神功能性的统一,并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精神功能性。西方现代设计在求真至美观念以及技术理性支撑下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日渐生发某种与自然、与人之属性相疏离的力量,设计功能物质性与精神性相对分离。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日益背离的当代语境中,重新领悟民艺精神对于反思现代设计知识谱系,尊重并直面宇宙万物生命的真实存在及生命蕴含的本能发展、意义追求,使技术理性发挥合于价值理性的作用具有独到作用及魅力。这也是经由文化比较反思形成更高的基于民艺精神设计文化自觉的必经环节。 在文化创新中传承民艺精神,即是基于民艺精神的设计文化自觉发展的旨归也是民艺回归的推进。设计文化创新的根本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探索就是要基于民艺精神构建当代设计价值观,探索其价值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标准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当代设计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应是以善统真、以善储美的有机统一。基于民间尚合的当代中国设计之“真”既要代表当代科技最新发展也要合于设计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把内在价值尺度与外在客观尺度有机结合,内外尺度的对立统一就是要求技术理性的探求与价值理性的判断融合统一,设计中任何技术的探求及应用都应基于它与自然世界、精神世界的依存与关联,技术理性的发挥融注人文关怀的导引,以善统真和以真储善有机结合;基于民间善意的当代中国设计之“善”的根本是关注合目的性的功能实现,但功能并不仅仅限于物质功能性,设计之善就是要满足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设计既要合于实用价值的目的也要合于理想价值目的,关注人的生存愿望和终极追求,以善统真和以善储美有机融合;基于民间美观的当代中国设计之“美”就是基于真、善统一的合感受性的审美表达。民间美观受到实用功能、材料和技术等历史制约,但古拙质朴的形式表达中总有植根于民族生命与生存意识深处的生机灌注,注重民艺意象美、技艺美意蕴表达,向世界呈现根源于主体自身的民艺淳风之美,以美导善和以美映真有机融合。由此,当代设计价值观之价值评价标准的基本导向就是尚善为本的求善与求新结合,探求设计实践中价值评价标准导向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设计价值观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要保持和发展尚善至美精神,在“天人合一”观念导引与直觉联系思维中发展主客二分求真思维,探求当代设计综合设计思维,以质朴生动的设计语言造就形态美、结构美的中国意蕴,传达对人类不断发展的内心生活与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凝聚民艺“心”之造物“善”意,使“完整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生存状态的可能性得以拓展。 在文化溯源及与文化比较中深刻认同尚善至美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在本土设计文化创新中传承尚善至美精神,这是基于民艺精神自觉的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探索的核心,其根本指向是关注设计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凝聚合于物质功能性与精神功能性的当代中国设计民族性的中国意蕴。这既是当代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的实践生成探索也是民艺向现代生活回归的切实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