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6h】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 研究综述

1.3.1 隐性课程国外研究现状

1.3.2 隐性课程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价值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隐性课程相关概念厘清

2.1 课程

2.1.1 课程概念

2.1.2 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概念

2.2 隐性课程

2.2.1 隐性课程的概念

2.2.2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2.3.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撅念

2.3.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外汉语教学隐性课程的功能发挥

3.1 学术性功能:语言与文化知识传递

3.1.1 语言知识习得

3.1.2 文化潜能训练

3.2 非学术性功能:对情感因素的作用

3.2.1 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

3.2.2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3.2.3 文化认知与文化理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外汉语教学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4.1 物质空间类隐性课程

4.1.1 校园文化建设

4.1.2 课堂物理环境

4.1.3 班级规模

4.1.4 语言教学媒介

4.2 组织制度类隐性课程

4.2.1 课程设置

4.2.2 语言能力评估

4.2.3 汉语教材编写

4.2.4 第二课堂活动

4.2.5 教学管理模式

4.3 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

4.3.1 师生关系

4.3.2 生生关系

4.3.3 班级心理环境

4.3.4 教育语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外汉语教学隐性课程的开发应用

5.1 物质空间类隐性课程设计

5.1.1 发挥物理环境讯息承载功能

5.1.2 教学技术变革与物质空间类隐性课程设计

5.2 组织制度类隐性课程安排

5.2.1 发挥制度环境文化传递功能

5.2.2 学科发展建设与组织制度类隐性课程安排

5.3 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改善

5.3.1 文化心理隐性课程实例分析——以教育语言为例

5.3.2 教师职业素养与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改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回顾与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隐性课程研究的不同范式

6.1.1 隐性课程概念的扩展

6.1.2 三类隐性课程概念再审视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课程研究并非仅仅是“教什么”的问题,它涉及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重教学实践轻理论研究”,决定了课程研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因其结构外延的广泛性、功能发挥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持久性等,在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方面都更具优势。本文立足于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对“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课程”这一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展开深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隐性课程概念具有自身的特点。论文第二、三章首先对“课程”、“隐性课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等三级概念进行了逐个厘清。同时结合语言教学实际,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概念、特点、与显性课程的关系、功能发挥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成为后续研究起点。总体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功能包含学术的和非学术的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指隐性课程实现的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传递;后者则是指隐性课程对二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影响,包括对其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影响,对其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其文化认知与文化理解的促进等。其中隐性课程的非学术性功能,通过对学习者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影响着语言学习的进程,亦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隐性课程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发掘教育情境中那些被忽视了的但又切实对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潜在的环境因素,通过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设计,从而服务和促进我们的教育活动。论文第四章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根据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这一基本分类形式对隐性课程三大类十三小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语言教学媒介、课程设置、语言能力评估形式、汉语教材编写、课堂教育语言等这些看似作为显性课程,或者常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内容,也被纳入到了隐性课程视域之内。
  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三种不同类别的隐性课程要素,从呈现形式的隐蔽性而言,逐渐递增;从影响结果的持久性而言,依然是逐渐递增;相应的,从改变难度而言,也是逐渐递增,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课程应当分类别开展。论文第五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开发提出了具体建议与对策,包括物质空间类隐性课程设计,组织制度类隐性课程安排,及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改善。具体来说:第一,挖掘物理环境的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讯息承载功能,充分利用教学技术变革的最新成果,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物质空间类隐性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第二,发挥制度环境的文化传递功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进步,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应尽可能以制度安排的形式体现并落实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之中。第三,作为心理环境核心要素的对外汉语教师,应从根本上形成隐性课程的教育理念,这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整个行业职业素养的提高,而这也对我们的师资培训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改善”部分,笔者运用《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对目前留学生汉语课堂中的教育语言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也是隐性课程描述性研究的一次有效尝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