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
【6h】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草原丝绸之路上升为国家战略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挑战

1.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亟待加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不足

第2章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2.1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研究范围

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

2.3 草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2.3.1 草原丝路体育“非遗”迥异性特点

2.3.2 草原丝路体育“非遗”同质性特点

2.4 草原丝路体育“非遗"的功能

第3章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与评价

3.1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

3.1.1 墓葬中体育文化遗存

3.1.2 岩画中体育遗存

3.1.3 壁画中体育遗存

3.2 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符号

3.2.1 哈萨克族

3.2.2 柯尔克孜族

3.2.3 塔吉克族

3.2.4 蒙古族

3.2.5 裕固族

3.2.6 鄂温克族

3.3 草原丝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

3.3.1 分类依据

3.3.2 分类原则

3.3.3 草原丝路体育“非遗”的分类

3.3.4 草原丝路体育“非遗”代码表的制定

3.3.5 草原丝路体育“非遗”分类与代码表

3.4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3.4.1 丝绸之路体育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原则

3.4.2 丝绸之路体育文化遗产评价指标

3.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第4章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分析

4.1.1 交替时期“非遗”模糊管理

4.1.2 艰楚时期“非遗”保护的启程

4.1.3 开创时期“非遗”保护管理的复兴

4.1.4 振兴时期“非遗”管理的追赶与超越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

4.2.1 保护管理体制现状

4.2.2 立法与保护管理

4.2.3 完善保护管理体制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范式

4.3.1 体育非遗名录与认证管理

4.3.2 体育“非遗”的传播管理

4.3.3 体育“非遗”的生产性管理

第5章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优化策略

5.1 线型管理的基础理论

5.1.1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遗”线型管理构想

5.1.2 独特价值

5.1.3 线型区域的特征

5.1.4 线型管理模式

5.1.5 线型区域管理类型

5.1.6 线型管理与合作战略

5.2 线型管理的组织优化

5.2.1 合作组织模式

5.2.2 国家层战略

5.2.3 事业层战略

5.2.4 合作战略组织结构

5.2.4 合作战略运行机制

5.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管理

5.3.1 体育文化差异维度

5.3.2 体育跨文化传播类型

5.3.3 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5.3.4 体育跨文化传播模型

5.3.5 体育跨文化传播措施

5.4 分散特殊型遗产管理结构优化

5.4.1 分散型遗产类型

5.4.2 管理结构优化及措施

5.5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大数据平台构建

5.5.1 大数据平台模式

5.5.2 信息资源

5.5.3 信息资源的采集标准

5.5.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产品展示方式与运行机制

5.6 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遗”产业化管理规制

5.6.1 指导思想

5.6.2 规制依据

5.6.3 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运行模式

5.6.4 体育非遗产业规制内容

第6章 草原丝绸之路特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案例分析——以新疆赛马为例

6.1 新疆文化资源优势

6.1.1 新疆自然与人文资源

6.1.2 赛马赛事资源

6.2 赛事风险与危机

6.2.1 结构趋同市场分割

6.2.2 赛事管理缺失

6.2.3 品牌意识不强

6.3 赛马产业提升举措

6.3.1 政策推动

6.3.2 人才培养

6.3.3 赛马产业的空间布局

6.3.4 赛马商业化的选择

6.3.5 赛马产业品牌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个人的科研成果

附录

展开▼

摘要

草原丝绸之路,是历史悠久的商业贸易之路,是贯通东西的文化交流之路,也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之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研究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对保护和管理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尊重民族文化,减少文化冲突,构建边疆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夯实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大量的草原体育历史文化遗产充实素材,并走访考古学、历史学、体育学、管理学相关专家获得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以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概念、属性、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和保护性管理规律,形成了包括资源分类、价值评估、协同发展的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包括管理体制、管理范式、绩效评价的保护性管理体系。根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规律,提出了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效果的策略,并结合马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验证性案例分析。
  在以上准备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草原丝绸之路名称是经过对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历史追溯和国际定位方面的考证,从隋、唐、宋时期至今,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传承延续的民族包括6个,主要是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裕固族、鄂温克族;在历史的承继中,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迥异性特点,体现为体育交流的双向性、起源的特殊性、战争驱动传承和运动型文化空间;其类型包括岩画、壁画、古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经考证发现:簋是我国最早的体育奖杯之一;体育项目成为民族或族群固有的文化类型和族群的文化符号;马球、围棋等体育传统项目从古西域传入内陆地区;马文化是草原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共分为11类:历史文物与体育精神文化类,武术与养生类,杂技舞蹈表演类,马术、其它动物竞技类,球类,冰雪与水上项目类,体能与角力类,智力与休闲类,电子、航模竞技类,与体育相关的文化空间,其他类。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保护的开始管理就开始了。纵观历史,从西汉时期至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分为四个时期:交替时期模糊管理、艰楚时期管理启程、开创时期管理复兴和振兴时期管理追赶与超越;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存在如下问题:遗产名录收集、整理和申报工作管理体系在体育系统不够完整,组织不健全,阻碍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体育休闲与体育文化服务业、民族体育服装、民族体育器械制造业等产业不足,产业结构不完善等。
  (3)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应完善体育“非遗”管理组织机构建制,构建分级制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独立的支持体系,构建政策体系;建立金字塔模型运行机制。构建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团体与企业经营的资源转换模式,以提升民族体育产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建立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采集标准和运行机制。
  (4)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规制,促进政府规制、社会规制、经济规制和自我约束的结合。政府加强法制、法规建设,保护传承人、法人、参与者等相关人的合法权益,通过企业实施退出机制,或采取警告、停业等手段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形成“宣”、“挡”、“堵”、“惩”等工作方式,提升保护管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效果。
  (5)建立多国合作的线路管理机制,通过契约国方式合作,建立多边合作机制。设立专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开展保护与管理、传承与创新等工作,采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程序,优化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