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成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研究
【6h】

中国成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常见缩略语说明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材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结果

1 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2 一般描述性统计

3 不同参照标准的肥胖指标检出率情况

4 血压变化趋势、高血压患病率与危险率

5 不同地理区域各肥胖指标及高血压变化趋势

6 各肥胖指标对血压的影响分析

7 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研究分析

8 相关性分析

9 高血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1993年-2011年中国成年人群基本体格指标变化趋势

2 1993年-2011年中国成年人群各肥胖指标检出率情况

3 1993-2011年中国成年人群高血压变化趋势、患病情况及各肥胖指标与其影响关系研究

结论

建议和不足之处

1 建议

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近二十年来,肥胖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饮食过多且能量吸收过大时,如果此时能量消耗缓慢,就会促使脂肪的生成并不断在体内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肥胖,并且引发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测试肥胖的流行病学方法有多种:体质指数(BMI)是衡量整体性肥胖的指标;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围身高指数(WHtR)等是衡量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目前人群中广泛存在的高血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超重和肥胖引起的,由此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恶劣影响。国家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高血压的普遍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治疗。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12省区1993年-2011年18-65岁成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的变化趋势,包括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围比(WHR)和腰围身高比(WHtR);通过不同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影响,探索有效的预防诊断方法,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来控制高血压。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协作开展的长期纵向合作项目,选取1993年-2011年近20年资料中有完整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三次血压测量值等调查数据的18-65岁成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2.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描述各指标水平(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血压等),组内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来描述(性别、年龄、城乡、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危险率等),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趋势性检验采用卡方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BMI、WC、WHR、WHtR与血压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各因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肥胖程度与肥胖类型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预测作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基本体格指标及各肥胖指标变化趋势
  1993年-2011年间,18-65岁成年人群调查数据显示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BMI、WHR、WHtR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是影响各肥胖指标变化的重要因素。
  2.不同参照标准的肥胖指标检出率情况
  研究对象的总体超重率由1993年的17.7%上升至2011年的33.0%,总体肥胖率由1993年的2.9%上升至2011年的12.3%,中心性肥胖检出率由1993年的9.3%上升至2011年的32.9%,腹型肥胖检出率由1993年的42.4%上升至2011年的63.7%。按性别分类,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涨幅小于男性,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和腹型肥胖检出率高于男性。按城乡分类,农村人群超重率涨幅低于城镇人群,但肥胖率和中心型肥胖检出率涨幅高于城镇人群,各年份腹型肥胖检出率高于城镇人群。按年龄分类,51-65岁年龄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和腹型肥胖检出率均最高。按地理位置分类,北方地区肥胖现象比南方严重,其中,黄河流域地区的各肥胖指标值均最大,其次是东北地区,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是华南地区。
  3.血压值、高血压患病率和危险率变化趋势。
  研究对象高血压检出率由1993年的12.3%上升至2011年的19.0%,高血压危险率由1993年的26.7%上升至2011年的57.4%。按性别分类,各年份男性的高血压检出率高于女性,但是高血压危险率远远低于女性。按城乡分类,农村人群高血压检出率和危险率涨幅高于城镇人群检出率。按年龄分类,51-65岁年龄组高血压检出率和危险率均最高。按地理区域分类,血压值、高血压患病率和危险率由北向南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东北地区的患病率最高,由1993年的20.0%上升至2011年的25.4%,华南地区的患病率最低。黄河流域地区的高血压危险率最高,由1993年的36.2%上升至2011年的62.0%,华南地区的危险率最低。
  4.各肥胖指标对血压的影响分析
  随BMI值增大,血压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中心性肥胖人群的血压值均高于中心性肥胖前期人群,且随年份增加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腹型肥胖人群的血压值均高于腹型正常人群,且随年份增加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危险人群的血压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随年份增加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同一年份检出的男性血压值均明显高于女性。
  5.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分析
  随BMI、WC、WHR和WHtR值增大,高血压患病率比重均呈现增加的趋势。随年份的增加,以BMI为参照标准的体重超重组患病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体重肥胖组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以WC为参照标准的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前期组和中心性肥胖组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女性中心性肥胖前期组和中心性肥胖组趋势变化较小;以WHR为参照标准的男性和女性腹型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以WHtR为参照标准的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危险组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
  6.相关性分析
  6.1调整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的影响之后,各肥胖指标间均呈现正相关。其中,WC与WHtR的相关性最强,BMI与WHR的相关性最弱。
  6.2调整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的影响之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正相关性最强(r=0.757),各肥胖指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W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性最强,其次为BMI和WHtR,WHR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性最弱。
  7.高血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控制年份之后,性别、年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腹性肥胖和高血压危险率等因素均是罹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成年男性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是女性的1.953倍;年龄越大越容易罹患血压,36-50岁年龄组和51-65岁年龄组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18-35岁年龄组的2.082和4.926倍;超重者和肥胖者高血压的检出风险分别是体质指数正常者的2.375倍和4.572倍;中心性肥胖前期者和中心型肥胖者高血压的检出风险分别是正常者的1.003倍和1.284倍;腹性肥胖者是正常者1.236倍;腰围身高比大于0.5的危险人群与正常者相比罹患高血压的OR值为1.448。
  结论:
  1.1993年-2011年近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65岁成年人群的BMI、WC、WHR、WHtR等肥胖指标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男性人群肥胖率高于女性人群,但是女性腹型肥胖现象严重,农村人群肥胖率日益严重,老年人群肥胖率尤为严重。
  2.我国成年人群血压值和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份的增加而升高,男性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人群,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反超城市人群的态势,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我国的肥胖、血压值和高血压患病率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下降趋势。
  3.高血压与肥胖有着密切联系。SBP和DBP均随着各肥胖指标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高血压患病率也随之升高。WC和BMI可作为判定高血压危险率和患病率的重要肥胖指标,WHR和WHtR可作为影响高血压危险率和患病率的可用指标。

著录项

  • 作者

    刘昭璐;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傅茂笋;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544.101;
  • 关键词

    高血压; 肥胖指标; 患病率; 危险率; 成年人群;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1:59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