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物合成假说驱动的新颖安莎和杂合萜类化合物的发现
【6h】

生物合成假说驱动的新颖安莎和杂合萜类化合物的发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1.天然产物的重要性及其传统来源

1.1.2.自然界中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1.2.新型天然产物的挖掘技术

1.2.2.基因组挖掘技术

1.2.3.异源表达和合成生物学技术

1.2.4.代谢工程和组合生物合成技术

1.3.安莎类化合物(ansamycins)的研究概况

1.3.1.安莎类化合物的重要分类

1.3.2.安莎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4.来源于放线菌的杂合萜类化合物

1.4.1 杂合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4.2.杂合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1.4.3.杂合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5.美利霉素类化合物

2.1 实验材料

2.1.1 常用培养基及所用溶液

2.1.2.常用仪器

2.1.3.常用试剂与耗材

2.1.4.常用显色剂

2.1.5.抗菌实验指示菌株

2.2.实验方法

2.2.2.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

2.2.4.正相硅胶柱层析(Si gel)

2.2.5.重结晶实验(Recrystallization)

2.2.7.旋光测定(Polarimeter)

2.2.8.质谱测定(MS)

2.2.10.生物活性测定

第三章 链霉菌LZ35四株突变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1 前言

3.2.突变株SR201nam1OE 100 L发酵产物的研究

3.2.1.菌株介绍

3.2.2.突变株SR201nam1OE的培养及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3.2.3.对甲醇(MeOH)相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3.2.4.实验结果与分析

3.2.5.分离自突变株SR201nam1OE的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2.6.讨论

3.3.突变株SP302(LZ35Δ8ΔMT)45 L发酵产物的研究

3.3.1.菌株介绍

3.3.2.突变株SP302的培养及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3.3.3.对甲醇(MeOH)相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3.3.4.实验结果与分析

3.3.5.分离自突变株SP302的杂合萜类化合物29-33的生物活性研究

3.3.6.讨论

3.4.突变株SP304 50 L发酵产物的研究

3.4.1.菌株介绍

3.4.2.突变株SP304的培养及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3.4.3.对甲醇(MeOH)相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3.4.4.实验结果与分析

3.4.5.分离自突变株SP304的杂合萜类化合物36-42的生物活性研究

3.4.6.讨论

3.5.突变株SP305 50 L发酵产物的研究

3.5.1.菌株介绍

3.5.2.突变株SP305的培养及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3.5.3.对甲醇(MeOH)相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3.5.4.实验结果与分析

3.5.5.分离自突变株SP305的杂合萜类化合物49-51的生物活性研究

3.5.6.讨论

第四章 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010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4.1.前言

4.2.2.对甲醇(MeOH)相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4.2.3.实验结果与分析

4.2.4.讨论

4.3.3.对甲醇(MeOH)相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4.3.4.实验结果与分析

4.3.5.讨论

4.4.2.突变株SP101的培养及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4.4.3.对甲醇(MeOH)相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4.4.4.实验结果与分析

4.4.5.分离自突变株SP101的Tetropetalones系列化合物76-80的生物活性研究

4.4.6.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系统地对两株具有产生安莎抗生素潜力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Z35和S010的突变株进行了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一系列常规的、实验室通用的分离纯化技术,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分离,共纯化鉴定88个化合物,并应用UV、MS、NMR和X-单晶衍射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54个,同时对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也进行了研究。
  对突变株SR201nam1OE的燕麦琼脂培养基的100L平板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得到28个化合物(1-28),包括6个新型8酮萘安莎类化合物neoansamycins D-I(10-15)、4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meridamycins A-D(2-5)和2个二萜cyclooctatin系列化合物(7和8)。化合物10-15的分离鉴定进一步证明nas基因簇是新型8酮萘安莎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下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为研究新骨架杂合萜quinolinecarboxamides类化合物单萜环化部分的形成过程并获得中间体进行体外酶活实验,本课题组时鹏博士研究生在突变株LZ35ΔgdmAIΔnigAΔelpAΔhgcAΔgalΔazaΔcuvΔechA(以下简称LZ35Δ8)的基础上,分别对O-甲基转移酶、G-甲基转移酶和P450单加氧酶基因敲除,获得3株突变株SP302、SP304和SP305。从这3株突变株的燕麦琼脂培养基平板发酵产物中共得到23个化合物(29-51),其中新化合物18个(29-33、36-45和49-51),包括15个新型骨架杂合萜quinolinecarboxamides类化合物29-33、36-42和49-51。
  对链霉菌S010进行培养基优化,最终采用M5琼脂培养基进行平板发酵,从其30L发酵产物中共得到10个化合物(52-61),其中新化合物3个,遗憾的是未得到目标安莎类化合物。由于本课题组对LZ35菌株的遗传特征研究较为透彻,时鹏博士研究生将S010菌株的五酮安莎基因簇在突变株LZ35Δ8中进行异源表达,得到了突变株SP301。从该突变株的燕麦琼脂培养基的30L平板发酵产物中共得到14个化合物(62-75),包括10个新化合物,但仍未得到目标安莎类化合物。接着时鹏博士研究生对其五酮安莎基因簇的PKS基因簇上游(Adomain)的启动子进行置换得到突变株SP101,从该突变株的20LYMG琼脂培养基平板发酵产物中共得到13个化合物(76-88),包括5个新型五酮安莎化合物tetrapetalones E-I(76-80)。化合物76-80的分离鉴定进一步证明tpt基因簇是菌株S010中五酮安莎tetrapetalones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下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