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村落变迁的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以济南市八里桥社区肖氏为个案
【6h】

基于村落变迁的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以济南市八里桥社区肖氏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城中村的社会变迁研究

(二)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田野民俗志

(二)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城中村——八里桥社区

第一节 近百年来济南市的城市发展概况

(一)近百年来济南市城区的发展演变

(二)八里桥社区的行政区划沿革

第二节 城中村一一八里桥社区

(一)老庄新区

(二)“三元”社区

第二章 “三元”社区社会变革

第一节 种菜与办厂

(一)种菜与搞副业

(二)办厂与经商

第二节 改居与改制

(一)集体农转非

(二)制度改革

第三章 迁居八里桥村的肖氏

(一)泰西石头村——二奇楼村

(二)衰落的村庄

第二节 从边缘社区到主流社区

(一)“闯”进来的肖氏

(二)“嫁”进来的肖氏

第三节 迁移原因

(一)缺水少地的山区

(二)娶妻难

(三)人挪活

第四章 八里桥村肖氏的社会交往与文化调适

第一节 与二奇楼村人的交往

(一)半路离家的二奇楼人

(二)生在八里桥的肖氏

(三)未成的家谱

第二节 与八里桥村原住民的交往

(一)与其他姓氏原住民的交往

(二)八里桥肖氏的交往

第三节 与其他群体的文化调适

(一)与暂住人口的交往

(二)与市区人和农村人的交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致使很多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他们在强大的社会机制作用下,或被动或主动的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群体中逐渐剥离出来,去适应和融入较为陌生的城市生活。但是由于与之配套的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大众媒体报道的偏颇以及失地农民自身社会记忆和关系网络的积淀等,都使得失地农民对于新的城市生活和市民身份有着适应障碍。这一现象在城市化开展的前沿地带——城中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本文运用田野民俗志的书写方式,在对济南市城中村八里桥村的村落生活变迁进行历时性深描的基础上,对其原住民中的特殊群体肖氏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村落变迁大环境下该群体与其周围群体交往活动的历时考察,得知以肖氏为代表的城中村原住民,即失地农民的生活逻辑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进而探究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问题。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城中村的变迁研究和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近百年来济南市的城市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八里桥村的村落语境,即村落形成演变、外在形态、区位条件和居住群体做了描述与分析。第二章以时间为发展脉络,对八里桥村自解放后的社区变革予以纵向描述,交代失地群体社会交往活动演变的背景。第三章对八里桥村的原住民肖氏群体做个案分析,在交代其老家二奇楼村村落语境的基础上,对迁居八里桥村的过程和原因做了代际分析。第四章通过分别论述肖氏与老家二奇楼人、八里桥村原住民中的肖氏和其他姓氏、后来进入的八里桥社区人和暂住人口,以及周围农村和市区人的交往互动状态,从中获得以肖氏为代表的城中村原住民,即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逻辑和文化调适状况。结语部分对八里桥村的社会变迁情况和以肖氏为代表的原住民的身份认同现状予以总结。指出他们与老家二奇楼人和八里桥村原住民的群体认同正逐渐消解,与八里桥社区人、暂住人口和周围市区人、农村人的群体认同并未建立。也就是说,在原有关系网络日趋压缩,而新的关系网络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该群体的群体归属感低,正逐渐趋于个体化和原子化,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也因年龄、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