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群体偏爱的关系研究
【6h】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群体偏爱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文献综述

1.1流动儿童综述

1.2歧视知觉综述

1.3自尊综述

1.4群体偏爱综述

1.5歧视知觉、自尊与群体偏爱的相关研究

2.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1问题提出

2.2研究假设

3.研究一: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和群体偏爱研究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方法

3.3研究结果

4.研究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和群体偏爱研究

4.1研究目的

4.2研究方法

4.3研究结果

5.研究三: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和群体偏爱对比研究

5.1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对比研究

5.2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自尊对比研究

5.3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群体偏爱对比研究

6.讨论与建议

6.1流动儿童歧视知觉

6.2流动儿童自尊

6.3流动儿童群体偏爱

6.4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群体偏爱的关系

6.5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群体偏爱回归分析

6.6创新与不足

6.7教育建议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他们的子女成为了“流动儿童”,但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城市人口对流动人口的歧视让他们无法完全融入社会。歧视知觉是指相对于客观歧视现象而言的一种主观体验,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而受到有区别的对待,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自尊是人格的基础和核心,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和他人评价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过程,产生内群体和外群体之分,并且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内隐实验法,以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为被试,对其施测了个体、群体歧视知觉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群体偏爱内隐测验,并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群体偏爱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显著大于个体歧视知觉;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表现出显著外群体偏爱;自尊与个体歧视知觉、外群体偏爱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个体、群体歧视知觉与外群体偏爱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表现出显著内群体偏爱;自尊与个体、群体歧视知觉、内群体偏爱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个体、群体歧视知觉、内群体偏爱水平显著高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
  (4)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对外群体偏爱具有显著正预测能力,自尊对外群体偏爱有显著负预测能力;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个体、群体歧视知觉对内群体偏爱具有显著正预测能力,自尊对内群体偏爱有显著负预测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