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6h】

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1.3.2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2.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2.1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总体情况

2.1.1曲阜师范大学

2.1.2临沂大学

2.1.3聊城大学

2.1.4山东科技大学

2.1.5济宁学院

2.1.6青岛科技大学

2.1.7山东农业大学

2.1.8济南大学

2.2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2.2.1创新创业理念不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2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理论体系不健全。

2.2.3学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4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舆论环境。

2.2.5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

3.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3.1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3.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3.1.2 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3.1.3 社会参与度不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合力不够。

3.2 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3.2.1 改革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3.2.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3 健全课程及学科专业体系。

3.2.4 加大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支持力度。

3.2.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平台建设。

3.2.6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的保障体系

4.结论

4.1主要结论

4.2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4.2.1论文创新点:

4.2.2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创新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创业教育也当前国际、国内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市场、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等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趋势及现状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改革,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来支撑体制机制改革,进而要求通过创新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天津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国家有关部门及部分省市立即响应,出台大学生创业补贴、税收优惠、贴息贷款、创业吸纳就业奖励、提供便捷宽松的准入环境及创业指导服务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全国范围内各高校随之掀起了新一轮创业高潮。然而,对高校管理者而言,如何更好的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指导,是目前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各种形势下,各高等教育机构为应对社会形势变化而在教育理念、方式等各方面采取的一种旨在增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满足社会发展进步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兴趣、发掘潜能、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思维激活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教学活动,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对于我国这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国家来说,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国家经济问题,更是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对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案例分析、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八所学校800多名在校及优秀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研,总结出山东省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着创新创业理念不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理论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学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舆论环境;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体制机制和专业师资队伍不健全,创业平台建设不均衡等五个方面的问题,通观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社会参与度不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合力不够等,鉴于此,高校应有针对性的结合各自学校实际,采取适当措施,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大致总结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着力解决教育教学理念中存在的问题。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二是通过推进学分制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鼓励力度等方面着力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来健全课程及学科专业体系。四是通过加强学校在职、兼职教师队伍及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支持力度。五是通过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进程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平台建设。六是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出台多种鼓励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来为创新创业工作构建良好的保障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