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甘草萤叶甲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6h】

甘草萤叶甲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1.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2.1昆虫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1.3有效积温的研究概况

1.3.1叶甲有效积温的研究

1.4空间分布型

1.4.1我国空间分布型的研究进展

1.5生命表的研究概况

1.5.1叶甲生命表的研究

1.6国内外种群动态的研究进展

1.6.1叶甲种群动态的研究

1.7我国害虫综合防治的研究概况

1.7.1化学防治

1.7.2物理防治的研究进展

1.7.3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8我国害虫预测预报工作的研究进展

1.9国外叶甲的研究现状

1.10我国叶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11甘草萤叶甲研究现状

1.12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研究方法

2.1试验地点概况

2.2数据处理

2.3饲养与观察

2.4生活史

2.5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

2.6温度对产卵量的影响

2.7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2.8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2.8.1温度对发育速率的影响

2.8.2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测定

2.9种群空间分布

2.9.1调查方法

2.9.2统计方法

2.9.3线性回归方程检验

2.10实验种群生命表

2.10.1试验方法

2.10.2计算方法

2.10.3生命表分析方法

2.11 田间种群动态

2.12药效试验

2.12.1毒力测定

2.12.2 田间防治试验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3.1生物学

3.1.1分布、寄生与危害

3.1.2形态特征

3.1.3生活史

3.1.4生活习性

3.2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

3.3温度对产卵量的影响

3.4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3.5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3.5.1温度对发育速率的影响

3.5.2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3.6种群空间分布

3.6.1甘草萤叶甲成虫、幼虫空间频次分布整理结果

3.6.2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x2)检验结果

3.6.3聚集度指标的检验结果

3.6.4线性回归方程检验结果

3.6.5个体群的平均大小

3.6.6最适抽样数

3.6.7抽样模型研究

3.7实验种群生命表

3.7.1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

3.7.2生命表分析

3.8田间种群动态

3.8.1对照种群消长

3.8.2基地、海子堂种群消长

3.9预测预报

3.9.1物候

3.9.2发育起点温度

3.9.3发生期预测

3.10化学防治

3.10.1毒力测定

3.10.2田间药效试验

3.11农业防治

3.12生物防治

3.12.1天敌保护与利用

3.12.2微生物防治

第四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在2003、2004年通过室内、田间试验对甘草萤叶甲的形态、习性、生活史、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种群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在15~36℃中9个恒温条件下观察了该虫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等情况,组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同时初步制定了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结果如下: (1)生物学方面:该虫1年发生2~3代,以末代成虫于10月下旬开始在枯枝落叶或沙土浅层2~5cm处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出土活动、取食补充营养并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土中,幼虫3龄,老熟幼虫在甘草下做土茧化蛹。成、幼虫取食甘草叶片,专食性,成虫假死性明显,能短距离飞翔,一生多次交尾多次产卵。 (2)有效积温:在15~36℃温度范围中,该虫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符合Logistic模型;并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3)空间分布:经适合度卡方(x2)拟合,成虫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幼虫符合负二项分布;用MooreI指标、Lloydm*/m指标、KunoCa指标、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进行聚集度检验,成虫、幼虫均为聚集分布;用m*-m回归分析法和Toylar幂法则进一步证实聚集性;建立了Kuno风险决策序贯抽样模型并分析拟合了该虫在大田中最适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4)温度对存活的影响:各虫态在23~30℃温度范围中的存活率较高,25℃世代存活率最高;当温度低于23℃或高于30℃时,存活率逐渐下降。产卵前累积存活率由高到低的温度顺序依次为25℃、27℃、23℃、30℃、21℃、33℃、18℃、36℃、15℃。 (5)温度对产卵的影响:雌虫产卵量在25℃~27℃最高,高于27℃或低于25℃产卵量均逐渐变小;而且温度越高,产卵时期越早,产卵历期越短,只是变化幅度逐渐变小。15℃该虫不产卵。 (6)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在18~36℃中,成虫寿命整体上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并拟合出成虫寿命倒数与温度关系的Logistic预测模型:N=0.1093/[1+exp(2.2799-0.069x)](R2=0.949)。 (7)组建不同恒温下实验种群生命表:25℃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33℃内禀增长力最高。并用K值法和回归系数(b)分析法,得知一龄幼虫期是影响该虫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 (8)药效试验: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出成虫对辛硫磷反应最敏感,其致死中浓度LC50最小,相对毒力指数最大;其次是天霸、乐斯本和氧乐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最差。在田间采用千虫克(BtA)和DDV进行大面积防治,稀释倍数相同时,药后第7天,千虫克(BtA)和DDV的防效相当。千虫克(BtA)又是一种高效广谱的生物杀虫剂,因而千虫克(BtA)是防治该虫的首选药剂。 (9)通过物候、发生期等对该虫进行预测预报,并提出有效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