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6h】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研究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1.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2.1昆虫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1.2.2我国昆虫种群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1.2.3国内外种群动态的研究概况

1.3有效积温的运用

1.3.1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1.3.2用有效积温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1.4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研究概况

1.4.1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消长动态

1.4.2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分布及寄主范围研究

1.5叶甲科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6同工酶技术在研究昆虫种群分化中的运用

1.7害虫综合防治概述

1.7.1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历史及现状

1.7.2农业防治

1.7.3物理防治

1.7.4生物防治

1.7.5化学防治

1.7.6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治的研究现状

1.8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饲养与观察

2.1.2生活史

2.2结论与分析

2.2.1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2.2.2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危害症状

2.2.3形态特征

2.2.4生活习性

2.2.5生活史

2.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虫态在田间的种群动态及消长规律

3.1材料与方法

3.1.1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虫态及越冬场所的调查

3.1.2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活动规律及食性的调查研究

3.1.3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动态凋查

3.2结论与分析

3.2.1越冬虫态

3.2.2越冬场所

3.2.3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在田间活动规律调查

3.2.4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的食性

3.2.5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田间种群的消长规律

3.2.6封闭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消长规律

3.3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1材料与方法

4.1.1供试寄主

4.1.2供试虫源

4.1.3实验条件

4.1.4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4.1.5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拟合

4.1.6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计算

4.1.7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生殖力的观察

4.1.8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生殖力的动态模拟

4.1.9极端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死亡率的影响

4.2结果与分析

4.2.1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历期的影响

4.2.2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发育速率的影响

4.2.3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4.2.4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寿命的影响

4.2.5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繁殖力的影响

4.2.6极端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死亡的影响

4.3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不同地理种群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5.1材料与方法

5.1.1供试虫源

5.1.2试验方法

5.2主要试剂

5.3主要试剂的配制

5.3.1分离胶和浓缩胶贮备液的配制

5.3.2分离胶和浓缩胶的配制

5.4同功酶酶谱的分析

5.4.1相对迁移率

5.4.2相似性指数(SI)

5.4.3聚类分析

5.5.结论与分析

5.5.1不同地理种群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酯酶同工酶比较

5.5.2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的地理差异数值计算结果及聚类分析

5.6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化学防治

6.1防治双斑K跗萤叶甲的约剂筛选

6.1.1试验材料与方法

6.1.2结论与分析

6.2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综合防治体系

6.2.1农业防治

6.2.2物理防治

6.2.3生物防治

6.2.4.化学防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是新疆北疆植棉区的一类新害虫,近几年该虫在新疆迅速扩散,危害逐年加重。本论文在2005~2007年通过室内、田间试验对该虫各虫态的形态、习性、生活史、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在田间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进行了研究。在19~31℃室内五个恒温条件下观察了该虫试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等情况。研究了成虫耐高温、低温、以及对高低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新疆、甘肃和陕西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地理种群差异。用农田常用9种药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作毒力测试,筛选出两种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治高效的化学药剂,并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制定了可行的治理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生物学特性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表面0~15cm深处越冬,翌年四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共三龄,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幼虫主要取食玉米、棉花、杂草等植物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成虫取食棉花叶片,成虫具有弱的假死习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一次飞翔2~5m,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产卵。 通过大田及网室内该虫发生规律的调查可知,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五月底、六月初开始羽化出土危害棉花,六月底至七月上旬在田间虫口数量达到最高峰,以后成虫种群数量逐渐降低,危害逐渐减轻,八月底、九月初成虫基本消亡。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危害只有一个高峰期。 2、生态学特性(1)有效积温:在19~31℃温度范围内,该虫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符合Logistic模型和线性日度回归模型;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10.8、12.6和10.1℃,有效积温分别为1182.2、401.2、111.9和269.0日·度。 (2)温度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温度对成虫的产卵量影响明显,产卵量在22~25℃最高,高于25℃或低于22℃,产卵量逐渐降低,产卵历期明显缩短;25℃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93.8粒。温度越高,产卵前期越短,31℃下雌虫的产卵前期仅为13.5天。 (3)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成虫寿命整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9、22、25、28和31℃下,雌雄平均寿命分别为64.1、60.8、55.6、42.1和34.7d,平均寿命雌虫略长于雄虫,温度与成虫寿命的关系符合符合威布尔模型。模型拟合关系式: y=63.5583*[1-EXP(-((x-17.3229)/11.6200)^-1.6141)](r=0.9728)。 (4)不同地理种群的双斑长跗萤叶甲酯酶同功酶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比较,新疆北疆133团与125团的种群相差很小,新疆种群与陕西种群差异不大,而新疆、陕西两地种群与甘肃种群差异明显。 3、药效试验: 选新疆及内地在棉田常用的九种杀虫剂,在室内采用叶片药膜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氟虫腈SC、25%噻虫嗪WG、25%赛丹EC、3%啶虫脒EC、10%吡虫啉EC及10亿PIB/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六种杀虫剂对该虫有较高的毒性,其有效成分的LC50分别为0.3593、1.9896、3.3681、7.4012、8.906、125.8439mg/L和1.31×108PIB/L。田间试验表明,5%氟虫腈SC 112.5g/hm2、25%噻虫嗪WG 225g/hm2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此两种药剂施约后见效快、持效长,药后7天防效都在90%以上,且对天敌安全。 4、综合防治措施: 在防治中要结合对该虫害的调查,按照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进行防治,以减缓该虫抗药性的产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