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单位制性格”下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对沈阳地区下岗职工生活的观察
【6h】

“单位制性格”下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对沈阳地区下岗职工生活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下岗职工

第一章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概述对下岗职工群体研究的三个方面

二、从“集体无行动”到“无集体行动”

三、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加剧了城市贫困问题

第三章人群概观

一、初入宿舍区

二、房屋与陈设

三、厨房与饭菜

四、衣着和消费

五、家庭月支出

六、人生回顾

第四章独特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

一、单位制性格

二、“单位制性格”的体现——对变迁的抗拒

(一)下岗——突发性事件中的强烈抗拒

(二)阶层定型化——社会变迁中的日益凸显的抗拒

三、“单位制性格”的实质——“习惯被动”的行为方式

(一)独特的社会主义文明运作逻辑

(二)无集体行动状态

四、“单位制性格”的内涵——个人对国家的依赖

(一)社会保障制度——个人和国家的新“联系”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辅助和宣传作用

(三)“单位制性格”的代际传递——对子女就业的期望

小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来,日益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样态,与我国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强烈反差,面对大体稳定的社会,众多学者深感疑惑:为什么政府用那么少的资源就维持了社会稳定。本文立足沈阳,以周边普通下岗职工为研究对象,采取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尝试通过对下岗职工群体真实生活状态、生活机遇的观察,获得对该群体的主体性认识,为这个社会学界的老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解释模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沃尔德对单位制的系统研究开始,单位组织研究便成为理解我国社会结构,认识城市社会的重要视角。作为一个社会人,进入单位,在单位形态里生活与工作,不可避免地被社会化为一个单位人,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单位制性格”。“单位制性格”是笔者在经验研究的反思过程中得出的,可以归为组织行为学概念,指在特定的生活处境下,人们价值体系和行为特征的综合,即对单位制研究的延续。 首先,“单位制性格”表现为对变迁的抗拒,这种抗拒不仅在“下岗”--这样突发性事件中强烈体现,也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以“阶层定型化”为表征日益凸显,下岗职工群体正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群体。 其次,“单位制性格”是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文明运作逻辑的体现,他们习惯动员,习惯做出贡献,习惯有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支撑。这种“习惯”使他们缺乏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同样,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集体行动的成本、情感动力及目标。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默默承受。这种“无集体行动”状态正是从群体的角度阐释在大转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的因素。 “单位制性格”同样反映个人与国家间关系,在当今独特的社会场域中,社会保障体系正替代“单位组织”成为一种新方式,新中介,联系个人与国家,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疑增加社会稳定因素。其中,相比代表“实质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的体现为“宣传作用”。 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共同作用,本文仅是对在“典型单位制”发源地沈阳,有着独特背景的下岗失业群体特征的社会基础分析,是探讨我国社会稳定因素的一种研究模式,是解读当下东北振兴政策取向及政策有效性选择的一种思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