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道音乐思想中的“知、情、志”
【6h】

儒道音乐思想中的“知、情、志”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

五、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第二章 儒道音乐思想中的知性追求

一、儒家对“观”的重视

二、道家对“知”的反驳

(一)老子的“大音希声”

(二)庄子的“天籁之音”

第三章 儒道音乐思想中的情感投入

一、儒家对伦理之情的张扬

(一)孔子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二) 孟子的“乐之实,乐斯二者”

(三) 荀子的“以道制欲,乐而不乱”

二、道家对本真之情的推崇

(一)老子的“五音令人耳聋”

(二)庄子的“中纯实而反乎情”

第四章 儒道音乐思想中的志趣表达

一、儒家以礼乐教化实现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

二、道家以自然适性之乐回复社会的原始面貌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

(二)庄子的“鼓盆而歌”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对儒家、道家思想而言,音乐不只是个人情智的体现,还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究竟儒道两家如何论证音乐思想中的“知、情、志”,如何描述“知、情、志”相互交融、求同存异的过程和精髓,是探讨儒道两家音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所谓“知”性追求,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感知。荀子认为一切知皆来源于内心的感受。“知”这种主观感受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借由外在感官将感觉传达到内心,维护主观感知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稳定的关系,儒家思想中对知的追求可谓是具有重要的代表性。而道家思想则反驳“知”的存在,坚持一切事物的自然性,认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儒道音乐思想中的“情”最蕴涵深意,主体对客体情感的投入是诞生优秀音乐作品的前提,通过把个人情感与音乐本体融为一体,进而释放出更多的形制、情志。儒家主张音乐应符合伦理之情,是主体情感投入后所产出的实际成果,它是决定乐之所以为乐的根本条件。道家音乐思想则推崇本真之情,拒绝音乐中加入任何情欲。
  “志”的体现是通过“知”与“情”来实现的,志趣的实现过程是主体对客体赋予思想,使听乐者受之感悟。儒家思想向来重视音乐教化,认为通过礼乐的熏陶可以改变人的自身修养以及社会的风气,达到治国安邦的理想状态。而道家思想则以自然适性之乐回复社会的原始面貌,反对音乐教化,一切与自然为师。
  儒道音乐思想中的“知、情、志”与现实相结合体现在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就作者而言,将内心情志化为外在形象是其创作的目的,这是一种作者认知的体现;就欣赏者而言,即必须通过探索艺术品的外在形象,进而寻找出作者蕴藏在其中的情志,才能从体验作者的情境情志而理解作品的意义意味,这是一种体知,可以说体现和体知这种双向交流的心灵活动是儒道音乐思想中的“知、情、志”这个概念的具体体现。
  本文力图在哲学、美学、史学的文化背景下,探寻儒道音乐思想中的“知、情、志”,挖掘其内在之质、生发之源、流脉之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