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研究(1912-1945)
【6h】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研究(1912-1945)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孕育萌芽:以识字教育法规为中心时期(1895——1912年)

二、初现繁荣:以通俗教育法规为中心时期(1912——1919年)

三、缓滞发展:以平民教育法规为中心时期(1919——1927年)

四、规范鼎盛:以民众教育法规为中心时期(1927——1937年)

五、救亡图存:以抗战教育法规为中心时期(1937——1945年)

第二章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总体特征分析

一、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立法宗旨:动态与模糊

二、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立法主体:教育部主导

三、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立法权限特征:渐趋有序

第三章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实效性分析

一、通俗教育法规辐射范围广泛,但未达预期实效性

二、平民教育法规数量甚少,实效性多现于平民教育实践之中

三、民众教育法规数量与实效性双丰收

四、抗战教育法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且实效性卓著

第四章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个案分析

一、《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1915年7月)

二、《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1936年8月4日)

三、《各级学校办理社会教育办法》(1943 年 12 月 21日)

第五章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发展的启示

一、完善社会教育法律体系,保障社会教育法制化进程

二、坚持依法治教,创新社会教育事业管理新格局

三、重视立法科学性,理顺各级各类社会教育法规

四、增强民众社会教育法律意识,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结 语——当今社会教育立法之期盼

参考文献

附 录

一、民国时期主要社会教育法规索引1

二、《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1915年7月)

三、《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1936年8月4日)

四、《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施行细则》(1936年9月9日)

五、《各级学校办理社会教育办法》(1943 年 12 月 21日)

后 记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民国时期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教育是民国时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法制建设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社会教育事业在具体的社会教育法规指导下成绩斐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教育法规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的发展经历了“萌芽——繁荣——缓滞——鼎盛——抗战应急”五个时期,并且在立法宗旨、立法主体和立法权限三个维度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在实效性上表现为:通俗教育法规辐射范围广泛,但未达预期实效性;平民教育法规数量甚少,实效性多现于平民教育实践之中;民众教育法规数量与实效性实现双丰收;抗战教育法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并且实效性卓著。在整个民国时期所颁布的社会教育法规中以《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施行细则》和《各级学校办理社会教育办法》等为社会教育法规的典范。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的发展为后世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当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教育发展的机遇期和挑战期,抓住社会教育法规建设,合理的借鉴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建设和发展的有益经验,是推进社会教育法制化进程,创新社会教育立法机制,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途径。
  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的历史沿革。本部分以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大背景入手,分五个时期勾勒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的演进历程,其中以清末民初时期的识字教育阶段为起始,以保证结构上的一贯性。
  第二部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总体特征分析。参照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历史文献和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条目,针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从立法宗旨、立法主体和立法权限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第三部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实效性分析。本部分从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立法的实践情况入手,梳理并总结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在实际推行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客观的揭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的实效性。
  第四部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个案分析。依据具有奠基性质的,或是具有颠覆性的选择标准,本部分选取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大纲施行细则》、《各级学校办理社会教育办法》做个案研究。
  第五部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发展的启示。评价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法规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对当今的启示,形成本论文的最终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