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6岁幼儿秩序行为特点及其关键期的培养研究
【6h】

2-6岁幼儿秩序行为特点及其关键期的培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 实证研究

研究一 2~6岁幼儿秩序行为的发展特点

研究二 2~6岁幼儿秩序行为关键期的培养研究

第三章 综合讨论

一、本研究的内部逻辑关系

二、幼儿空间次序调整行为、空间方位调整行为及种属结构调整行为的关系分析

三、幼儿秩序行为发展的年龄差异

四、幼儿性别差异与秩序行为发展的分析

五、幼儿秩序行为培养存在关键期

第四章 教育建议

一、正确理解幼儿秩序行为的发展特点

二、细心关注关键期的教育与培养

三、合理创设“有序”的空间环境

四、有效引导“有序”的一日生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展开▼

摘要

秩序是一切自然生命体存在的法则。幼儿时期,是其秩序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秩序行为的发展成为幼儿适应社会的一个必备因素。
  秩序行为是秩序感知与秩序理解是否统一的标志,是秩序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被内在的秩序感所控制。研究者认为秩序行为是秩序感和秩序关系的外显行为。为了平衡其内在的秩序感受,幼儿常表现出相应的秩序行为。
  研究表明,2~6岁的幼儿正处于感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逐渐开始对事物的形状、大小以及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方位空间概念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幼儿自身的运动来调整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使物体的空间秩序与其内在的空间秩序感相适应。因此,本研究将2~6岁幼儿的秩序行为具体定义为幼儿的空间秩序行为。
  秩序行为是幼儿能够感受到视觉空间内各事物形态所表现出的顺序状态、方向位置状态、种类属性状态等。并且,当外在环境中的上述三种有序状态发生变化,幼儿能够通过身体活动,将感受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行为。本研究在综合以往关于幼儿秩序行为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沈阳市内一所大型的公立幼儿园内随机选取80名幼儿,采用情境测验法,对幼儿空间次序调整行为、空间方位调整行为、种属结构调整行为进行实验,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寻找幼儿秩序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的秩序行为进行培养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1.2~6岁幼儿秩序行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年龄差异显著;
  2.幼儿秩序行为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其关键期为幼儿3~4岁;
  3.2~6岁幼儿空间次序调整行为、空间方向调整行为、种属结构调整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空间次序调整行为和空间方向调整行为的发展对幼儿种属结构调整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是其发展的基础;
  4.在幼儿秩序行为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培养教育,对幼儿秩序行为的发展幼儿显著性的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