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宫廷满洲乐舞的历史形态与当代流变
【6h】

清代宫廷满洲乐舞的历史形态与当代流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 学术背景及意义

(一)学术背景

(二)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的综述

三、 研究课题的来源

四、 研究的目的

五、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清代宫廷满洲乐舞的追根溯源

一、满族先人的舞蹈

(一)肃慎人的乐舞

(二)挹娄人的乐舞

(三)勿吉人的乐舞

(四)靺鞨人的渤海国乐舞

(五)金国女真人的乐舞

(六)满洲人的乐舞

二、宫廷乐舞的发展沿革

(一)宫廷乐舞的发展萌芽

(二)宫廷乐舞的雏形渐成

(三)宫廷乐舞的制成兴盛

第三章 清代宫廷满洲乐舞形态初探

一、满洲特色的宴飨乐舞

(一)队舞的构成

(二)“三舞同制”说

(三)庆隆舞探析

第四章 清代宫廷乐舞现代流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清代宫廷乐舞的 “重生”

(一)初兴的鼎盛期:1980——1990年的代表作

(二)成熟的发展期:1991—2000年的代表作

(三)奋进的探索期:2001年—至今的代表作

二、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困境

(一)创作面临的“空前与绝后”

(二)尚未觉醒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三、对改革开放以来满族舞蹈创作的思考

(一)传统的回归与挖掘

(二)、在限定中的个性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是对清代宫廷满洲乐舞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从源流形成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再到女真、满洲,逐一对其乐舞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文献考察和研究,并力求做到予以准确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进,满洲民族的发展,清政权的建立,清代统治者开始对宫廷乐舞进行相关的设置,从乐舞内容、到乐舞机构、乐队编制、演出场合等等,都做了细致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清统治者不仅吸收汉族文化,收纳了数个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对本民族的保护也非常强烈,乾隆时期,将具有满洲特色的民间舞蹈——“莽势”纳入宫廷,列为筵宴乐舞之首,并长期得到清统治者的喜爱和推崇。进入宫廷的莽势更名为庆隆舞,与世徳舞、德胜舞同属队舞,在不同的场合为统治阶级服务。特别是庆隆舞,不仅满足了清统治者对祖先的追忆和赞美,更是深刻的寓意大清王朝的强盛和不可战胜。本文在对庆隆舞进行文献梳理后,分析指出了庆隆舞在清朝宫廷得以兴盛的原因。时过境迁,随着辛亥革命将封建王朝的推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怒火扩大到整个民族,使得满洲艺术文化瞬间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满洲正式改名为满族,成为中华56个民族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民族政策的落实,满族这个曾经辉煌而又沉寂多年的民族,被人们所重新认识,一部部的满族舞蹈作品,走进了人民的视野,登上了艺术的舞台,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本文摘录了改革开放以来,较有影响力的满族舞蹈作品。以每十年为一阶段,进行分析阐述,并且提出现今满族舞蹈发展的问题所在:创作队伍的青黄不接以及民族保护意识的薄弱,致使今天的满族舞蹈只是在重复往日的经典,甚至失去满族应有的特色,甚至陷入文化共性的泥潭。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满族舞蹈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思考后的见解。只有回归传统,扎根于历史文献中,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曾经的蛛丝马迹。还要深入生活,去满族人民的居住地探访学习,抓紧抢救老艺人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将辉煌的满族舞蹈重生于当代,才能创造出上世纪80年代出现过的经典。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