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IC-2氯通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6h】

CIC-2氯通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主要试剂及仪器

3.实验方法

结果

1.免疫荧光法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ClC-2氯通道的表达情况

2.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ClC-2氯通道的表达情况

3.统计学方法

讨论

1.晶状体的生理特点

2.ClC-2氯通道的生理特点

3.实验结果分析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白内障是我国首要的致盲性眼病,每年约有400万人因白内障而致盲,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无针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有效预防、治疗的药物出现,手术摘除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成因仍在不断的探索中。本研究以ClC-2氯通道作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透明晶状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lC-2氯通道的表达水平,探讨ClC-2氯通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收集手术中撕除的透明晶状体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的前囊膜,共220例,其中包括: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200眼,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晶状体脱位患者(晶状体透明),31例31眼。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设为实验组,按照Emery核硬度分级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组分为Ⅰ-Ⅴ级;对照组选取晶状体脱位患者。应用免疫荧光实验观察ClC-2氯通道在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趋势,利用蛋白印迹实验计算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lC-2氯通道表达情况的平均相对灰度值。
   实验结果: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存在ClC-2氯通道的表达,对照组的荧光强度相对于实验组弱。ClC-2氯通道在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呈现较低水平的表达;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lC-2氯通道的荧光强度随着晶状体核的混浊程度加重而增强,中期存在一表达高峰,大致位于Ⅲ-Ⅳ级核组之间,在Ⅳ-Ⅴ级核组中,荧光强度出现减弱的趋势。
   蛋白印迹实验结果可见:对照组中ClC-2氯通道相对内参β-actin的平均相对灰度值较实验组小。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平均相对灰度值在Ⅰ-Ⅳ级核组逐渐增大,最大值区间见于Ⅳ级核组。平均相对灰度值于Ⅳ-Ⅴ级核组开始下降,其中Ⅴ级核组的平均相对灰度值介于Ⅱ-Ⅲ级核组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内各级别之间的平均相对灰度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存在ClC-2氯通道的表达,其可能参与晶状体正常的生理及代谢过程。
   2.ClC-2氯通道的表达水平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程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ClC-2氯通道可能通过其特有的某些方式,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疾病进展中的某个环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