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调适
【6h】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调适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文化概述

2.1 网络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

2.1.2 网络文化

2.2 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2.2.1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2.2.2 网络文化的交互性

2.2.3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2.2.4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2.3 网络文化的一般作用

2.3.1 网络文化的传媒作用

2.3.2 网络文化的舆情作用

2.3.3 网络文化的娱乐作用

2.3.4 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

第3章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

3.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值效应

3.1.1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

3.1.2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价值意识

3.1.3 开阔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视域

3.1.4 丰富大学生的交往价值方式

3.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值效应

3.2.1 道德意识趋向弱化

3.2.2 主导价值趋向模糊化

3.2.3 人际情感趋向疏离化

3.2.4 主体精神趋向迷失化

3.3 网络文化双重效应的评析

3.3.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值推动是主流

3.3.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值效应欲抵制

第4章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负值效应的调适

4.1 重塑网络文化 净化网络环境

4.1.1 校正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

4.1.2 加强网络文化的舆论引导

4.1.3 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

4.1.4 提高网络文化的管理效能

4.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4.2.1 加强校园网络物质文化建设

4.2.2 加强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

4.2.3 加强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4.3 强化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4.3.1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4.3.2 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

4.3.3 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网络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潮流般的态势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迅速而又广泛的应用,由此形成了网络文化这一现代技术和文化现象的一次世纪性融合联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尤其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震荡。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并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值效应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现概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网络文化概述。第一,界定了网络文化的相关概念:网络、网络文化。第二,归纳了网络文化的四大基本特征: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第三,概述了网络文化的四大作用:网络文化的传媒作用;网络文化的舆情作用;网络文化的娱乐作用;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第一,总结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四大正值效应: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价值意识;开阔大学生的认识价值视域;丰富大学生的交往价值方式。第二,揭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四大负值效应:道德意识趋向弱化;主导价值趋向模糊化;人际情感趋向疏离化;主体精神趋向迷失化。第三,从网络文化对社会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两个方面评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
   第四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负值效应的调适。第一,从社会层面提出了重塑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的四大对策:校正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加强网络文化的舆论引导;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提高网络文化的管理效能。第二,从学校层面给出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三大对策:加强校园网络物质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第三,从大学生层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三大对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