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康德与孟子德福观之比较
【6h】

康德与孟子德福观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善良意志”说与“四心”说

(一)康德的“善良意志”说

1、“善良意志”说与道德的绝对价值论

(二)孟子的“四心”说

1、四心说与道德的绝对价值论

(三)小结

二、幸福观的人性歧义

(一)康德:幸福与人性的二元结构

1、幸福观的哲学基础——人的两重性

2、幸福与经验原则

(二)、孟子:幸福与人性的一元结构

1、幸福观的哲学基础——性善论

2、幸福与理性原则

(三)小结

三、“至善”与“心性”的呈现

(一)康德:“至善”——道德和幸福的合题

1、道德高于幸福

2、“至善”——道德与幸福的完美结合

(二)孟子:心性的呈现——道德和幸福的现实统一

(三)小结

结语:康德、孟子德福观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参阅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展开▼

摘要

康德和孟子颇具特色的德福观在中西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康德与孟子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思想系统,探讨领域的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分歧,但是他们在道德和幸福问题上的探讨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思路和见解。 在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上,康德和孟子都肯定道德价值的绝对性与人格尊严。康德认为在一切价值中,惟有道德价值是最高的、最尊贵的,非其他任何价值如智慧、勇敢、健康、财富、荣誉等所能比拟。善良意志即道德价值,是一种超越一切条件之外的无条件的善、绝对的善,它之所以善,是因为善本身。孟子则认为所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这种心的存在和发出是无条件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道德的主体,先天的内在于人心之中。 在道德和幸福的问题上,康德和孟子都认为道德和幸福是对立的,道德高于幸福。但是由于康德和孟子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对幸福的看法产出了歧义。康德从人的两重性:即理性和感性出发来看待幸福,他充分肯定了人的感性幸福,承认人可以追求幸福。但是孟子只承认符合道德准则的幸福,续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精神。 在德福统一问题上.康德通过“至善”来达到道德和幸福的完美统一,而孟子则提出在现实世界里,人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达到“心性的自然呈现”就可以获得幸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