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
【6h】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1章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德福观的思想渊源

1.1 亚里士多德德福观的思想渊源

1.2 孔子德福观的思想渊源

第2章 德性二分论与德性一元论

2.1 亚里士多德:德性二分论

2.1.1 德性的含义

2.1.2 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

2.1.3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理论基础——灵魂说

2.2 孔子:德性一元论

2.2.1 仁德的含义

2.2.2 孔子德性观的理论基础——天命观

第3章 幸福至上论与道德至上论

3.1 亚里士多德:幸福至上论

3.1.1 幸福即至善

3.1.2 实践意义上的幸福

3.1.3 思辨意义的幸福

3.2 孔子:道德至上论

3.2.1 道义即至善

3.2.2 幸福的三个层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们对德性、幸福以及德性幸福的关系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德性的理解上,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实践意义上的伦理德性,反对“天赋道德论”,表现出明显的经验主义色彩;孔子强调德性的道德本质内涵,突出入先天具有一种道德意志能力,表现出一种先验主义的色彩,但是两人都把道德品质作为人的德性的主要内涵。在幸福的理解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德性的实现活动,是最高、最完满的善,并将幸福作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孔子强调道德、德性,并不注重幸福,但是孔子也不排斥幸福,他把幸福看作是道德实践行为带来的福报,是德性实现活动的自然结果。在德、福关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比道德更高的范畴,成就幸福才是人生价值的终极目的,成就幸福需要快乐和外在的善;孔子虽然未忽视道德以外的幸福价值,但是认为道德是比幸福更高的范畴,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虽然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在德性、幸福问题上有所偏差,但是两人都强调道德是构成或获得幸福的重基础。
   导言:强调德性、幸福思想的重要地位: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以及外相关研究的综述说明。
   第一章“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德福观的理论渊源”:概述了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之前的哲学家对德福观看法。西方的哲学家除了关注人本身的物质幸福,还认识到了智慧对幸福的作用;中国的幸福观关注的主要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反映和心理体验。
   第二章“德性二分论和德性一元论”:亚里士多德从经验论的角度论述了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并且认为理智德性高于伦理德性。孔子则从先验论的角度阐述了道德的本质内涵,突出人先天具有一种道德能力。
   第三章“幸福至上论和道德至上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的幸福高于实践的幸福。孔子则主张道德即至善,强调道德、德性,但是也不排斥幸福,他认为幸福是道德实践行为带来的福报。
   结语: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德福观的梳理,从中吸取合理的部分,用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更理性地对待幸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