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存抑或毁灭——从创伤理论浅析《最蓝的眼睛》
【6h】

生存抑或毁灭——从创伤理论浅析《最蓝的眼睛》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Introduction

Ⅰ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The Bluest Eye

Ⅱ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novel

Ⅲ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Ⅳ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Undergoing Traumatic Events

1.1 Racial Discrimination

1.2 Economic and Social Deprivation

1.3 Domestic Abuse and Incestuous Rape

Chapter Two Traumatic Symptoms when Facing Trauma

2.1 Sense of Helplessness and Isolation

2.2 Petition and Yearning for Blue Eyes

2.3 Fragmented Consciousness

Chapter Three Indepth Reasons of Pecola’s Demise

3.1 Abandonment and Exile from the Black Community

3.2 Dysfunc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

3.3 Distorted Identific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展开▼

摘要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书自出版以来,便获得了广泛关注,莫里森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以往的评论家大多关注于作品中涉及的种族问题,也有研究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后殖民主义角度、精神分析角度等各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随着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又集中在莫里森的叙事风格上。
   《最蓝的眼睛》中的女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女孩。她从出生起就处于边缘化的社会地位。种族歧视、贫困的生活及冷漠的黑人社区导致了她的心灵创伤。更为不幸的是,她所在的家庭是一个畸形的、缺乏爱的家庭。母亲对她的冷漠及疏远给佩科拉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而在被母亲当众痛打之后,佩科拉表现出更加显著的创伤症状。在被父亲强暴后,佩科拉生下了父亲的孩子,她也因此被赶出了学校。在经历过一系列创伤事件之后,佩科拉最终陷入了疯癫之境。
   本文运用创伤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通过分析佩科拉所经历的各种创伤以及她面对创伤作出的反映,文章探索了佩科拉最后陷入疯狂,没有走出创伤的内在根源。全文除引言与结论,共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简略介绍了作者、作品内容,并对国内外有关作品的研究进了梳理。进而,文章简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并概述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包括:创伤的定义,创伤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创伤对受害者带来的影响及走出创伤的途径。
   第一章分析了佩科拉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佩科拉在美国主流社会里饱受歧视;种族主义和极端贫困使得佩科拉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佩科拉也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支持与关爱,母亲的家庭暴力和父亲的乱伦强暴使她遭受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佩科拉在面对创伤时所表现出的创伤症状,主要有:极度的无助感、孤立感、无法排解的恐惧,以及对蓝眼睛的幻想。此外,佩科拉还表现出了创伤解离症状,表现为分裂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同的缺失。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导致佩科拉无法走出创伤、重建自我的深层原因,即:佩科拉精神上的毁灭与冷漠的黑人社区、畸形的家庭关系及扭曲的自我意识。
   最后部分得出结论:佩科拉的个人创伤与整个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黑人民族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在黑人群体内部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纽带,才可能在种族碰撞中获得自身的完整生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