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公民参与及其教育路径
【6h】

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公民参与及其教育路径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大学生公民参与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与特征

二、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内涵分析

三、转型时期大学生公民参与的要素构成

第三章 大学生公民参与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概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果小结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一、积极因素分析

二、消极因素分析

第五章 促进大学生公民参与的教育路径

一、强化主体的公民参与教育

二、构建以学校公共生活为中心的公民参与场域

三、鼓励网络化的公民参与方式与拓展多元化的参与渠道

四、形塑积极参与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公民参与教育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公民参与是在校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参与包括学校、社区及政治等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活动。大学阶段是公民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通过教育促进大学生公民参与的重要阶段。转型时期大学生公民参与面临价值观念的多元交汇、社交新媒体的广泛推广及公共生活领域的结构转型。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从参与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公民参与意识和行为存在知行脱节,公民参与存在功利主义参与动机,公民参与意志力较为薄弱,且存在非理性参与行为;从公民参与方式和渠道来看,当代大学生倾向于新媒体网络公民参与方式,且公民参与渠道单一狭窄;从公民参与领域来看,学校公共生活领域是大学生公民参与的主要场域;从公民参与文化环境来看,“人情关系”、“话语垄断”的氛围阻碍大学生有序公民参与。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层面看,公共生活的开放特征、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价值观念的多元交汇等因素促进了大学生公民参与。从消极层面看,作为公民的主体性缺失、学校公共生活的公共性缺失、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缺失等因素阻碍着大学生公民参与。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我们应当强化公民主体的公民参与教育,构建以学校公共生活为中心的公民参与场域,鼓励网络化的公民参与方式与拓展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形塑积极参与的文化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