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调查分析
【6h】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调查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调查方案设计

2.1 调查目的和对象

2.2 调查内容和问卷设计

2.2.1 时间管理维度

2.2.2 预调查

2.2.3 问卷框架

2.2.4 样本容量的确定

3 基本数据概要

3.1 个人基本信息

3.2 课余时间基本情况

3.2.1 课余时间总量和利用情况

3.2.2 课余时间管理氛围影响

3.2.3 管理指导的需求

3.2.4 管理不力的原因

4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分析

4.1 量表效度与信度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1.3 各因子的解释

4.2.1 总体平均得分情况

4.2.2 不同群体在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上的差异性

5.1 主要结论

5.1.2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在不同特征群体的情况

5.2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2.1 大学生个体自身存在的课余时间管理的主要问题

5.2.2 院校方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

5.3 相关建议

5.3.1 对个体自身的建议

5.3.2 对院校方管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时间管理可以有效地影响个体自身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体现了个体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征。就大学生而言,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力的提升,价值观念的塑造,逻辑思维的成熟等均是在大学学习时期完成的。与以往的学习阶段相对比,课余时间的激增是大学生活的一项显著特点。个体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水平高低,能够直接地影响其独立学习能力,还会进一步影响个人整体素质,故此对这一部分时间的管理显得尤其必要。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多数大学生通常不具备时间管理的能力,常常虚度光阴、无所事事。由此可见,调查现阶段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近况,披露管理过程存在的不足及发现的问题,能够有助于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我国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次课题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参考法,在界定“课余时间”、“时间管理”等核心概念的同时,肯定了课余时间管理的价值和必要性,并对相关文献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与阐释。随后,以南昌市各高校为例,采用问卷法将南昌市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进行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调查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结果,使用比较均值、双变量列联表交叉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总量、如何利用、管理满意度和重要性认识、管理指导的需求以及管理不力的原因等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得分进行检验测评,并结合性别、年级、学习成绩排名等基本信息对不同群体之间管理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从数据结果中发现,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总体得分水平不甚理想。绝大多数学生拥有较好的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而在管理行为的实施上却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对课余时间没有做好规划和对自身控制不足。此外,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而在不同年级与学习成绩排名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地,与不同成绩排名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这些结论显现出了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在个体自身和院校及教育部门管理等方面具有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分析讨论,从个体自身和学校等方面着手,给出相关的意见,寻求有效管理课余时间的路径与办法,帮助学生实现科学可靠的时间管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