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用于CO2吸附的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合成及性能研究
【6h】

用于CO2吸附的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合成及性能研究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CO2捕集和分离(CO2 Trapping and Separation)

1.3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

1.4 固载离子液体(Immobilized Ionic Liquid)

1.5 吸附基础理论(Based Adsorption Theory)

1.6 本论文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The Design Concept and Research Contents)

2 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Introduction)

2.2 原料和仪器(Materials and Instruments)

2.3 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的制备(Preparation of Immobilized Imidazolium Ionic Liquid)

2.4 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的表征(Characterization of Immobilized Imidazolium Ionic Liquids)

2.5 本章小结(Summary)

3 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的CO2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Introduction)

3.2 试验条件(Experimental Conditions)

3.3 CO2吸附性能(CO2 Adsorption Property)

3.4 CO2/N2吸附选择性和CO2循环使用性(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CO2/N2 and Cycle Performance of CO2)

3.5 抗水性能(Water Resistance)

3.6 本章小结(Summary)

4 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的CO2吸附机理分析

4.1 引言(Introduction)

4.2 吸附等温线的拟合(Adsorption Isotherm Fitting)

4.3 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s)

4.4 本章小结(Summary)

5 结论

6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采用浸渍法将咪唑型离子液体负载到硅胶和活性炭上,制得一系列负载离子液体,并对其进行了 FTIR、TG、DSC、SEM表征和CO2吸附性能评价。系统研究了试验条件,如载体种类、载体活化方法、浸渍液浓度、浸渍时间、离子液体种类和负载量等参数,对样品孔结构分布、CO2吸附量、CO2/N2选择性和抗水性能的影响规律,还探讨了 CO2在负载离子液体内的吸附扩散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FTIR分析结果表明,浸渍法成功将离子液体负载到硅胶和活性炭上。TG分析结果表明,负载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DSC分析结果表明,负载于载体上的[Emin]TFSI以结晶态和游离态两种状态存在,且其熔点相对于纯离子液体的有所下降。SEM分析结果表明,负载离子液体能够较好地保持多孔材料的孔结构特征。
  (2)浸渍试验参数,如浸渍液浓度和时间、载体种类和活化方法、离子液体种类和负载量等对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样品的孔道特征、CO2吸附量、CO2/N2选择性能和抗水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在298 K和0.1 MPa下,浸渍液浓度为0.24 mol/L,浸渍时间为3 h的活性炭负载[Bmim]TFSI样品BMT-AC-3hCO2吸附量较高,达8.65wt%。离子液体的引入能够有效阻止氮气和水蒸汽的进入,明显提高负载离子液体样品的 CO2/N2吸附选择性和抗水性能,且活性炭负载较长烷基链的咪唑样品 OMT-AC-6h,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抗水性能。负载离子液体样品具有良好的CO2吸附/脱附循环使用性能。
  (3)利用吸附平衡模型Freundlich方程对273 K下CO2在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上的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的 CO2吸附机理倾向于吸附剂表面不均匀的多分子层覆盖,即符合Freundlich方程。
  (4)HSDM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负载型咪唑离子液体的CO2吸附数据,并得到了CO2在硅胶负载咪唑离子液体中的扩散系数Ds值数量级为10-7 m2/s,在活性炭负载离子液体中的Ds值数量级为10-8 m2/s,比纯离子液体的Ds值(10-10 m2/s)高出2~3个数量级,说明与纯离子液体相比,CO2在负载离子液体样品中的扩散效率更快。CO2在离子液体改性载体上的扩散系数 D2值小于其在空白载体中的扩散系数,且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D2值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表明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更多的离子液体进入到了载体孔道内,阻碍了CO2的扩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AI期刊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