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
【6h】

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 论

第一章“狂”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

第二章“狂”的审美心理机制

第三章“狂”与明清文艺创作理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古典美学和古代文论范畴中,“狂”是和“中和”对举的古老的美学范畴。本文通过历史的简要回溯发现,从孔子论“狂狷”开始,狂伴随三次大的思想解放思潮有过三次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狂”的理论发展的比较遥远的背景;得力于王阳明心学的沾溉则是“狂”的理论发展比较切近的背景。“狂”在泰州学派推动下,又产生了新颖的内涵,出现了指向近代的审美动向。 第一章,梳理泰州学派诸人学说与“狂”有关的各种论述,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为指导,探究泰州学派推动下的“狂”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进规律。通过历史的梳理,可以辨认出“狂”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即狂侠、狂禅和狂狷。 所谓狂侠指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及其后学徐樾、颜钧、何心隐等人,“狂”首先在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实践领域得到彰显,表现为践履之美的狂侠,以心灵的狂放气魄为特点,并勇于付诸社会的践履行动。论析从狂侠中人激赏的审美意象入手,经历了从“潜龙”到“见龙”再到“亢龙”的跃迁;以“百姓日用”为审美对象,拓宽了践履的对象范围;从践履之美的内涵看是讲学或者说为“师”;而践履之美的主体落在肉体之“身”上。这些变化说明,审美的重心越来越单一地落脚于主体的意识、意志和情感。 所谓狂禅,指主体意识在个体生活、生存和生命的存在层的发展,体现为生存之美,以王艮之子王襞、门人罗汝芳为代表,还有赵贞吉、邓豁渠、管东溟、杨复所等与之学术趋向相近,他们都以现成良知、当下顺适为宗旨,体现出狂禅的总体特征。指出从狂侠过渡到狂禅的中介是“自然”;从审美本体、审美工夫和审美体验三方面探寻“狂禅”在影响渗透的过程中达成的妥协与改造,张扬主体的绝对个人自由感,忘怀一切外在的戒律和束缚。 所谓狂狷,以晚明文化史册上最奇特的人物李贽为个案,论述异端之美。李贽的特出就在于,主动承认自己与名教、与正统格格不入,多次不无愤激地对自己冠名以异端。这一节的研究视角是从价值论的视野检讨异端的得与失,而不是从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狂狷的审美价值立场、审美价值目标、审美价值中介和审美价值亏空。李贽的异端意识主要表现为一种自觉的价值批判,虽然也包含理性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但它主要不是建立在对儒学思想内部深刻反省的理性基础之上。异端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的自觉,以及异端从审美的洪水猛兽变成对自我的一种认同、肯定,乃至不无几许自傲,标志着审美价值的转换和审美心理的捩转。 以上三方面,从逻辑上,分别对应了行动美学(践履之美)、生命美学(生存之美)、批判美学(异端之美),它们合成了狂的美学品格。 第二章,运用审美心理研究的方法,分析“狂”的美感发生和作用的心理机制。“狂”的审美心理特质是非中行,即主体的心理能量自在地释放,审美心意摆脱了伦理主义的限制、处于自由自在、永不满足的进取状态,以此构成了对古典和谐适度的心意状态的否定,也构成了对古典和谐美理想的否定。 首先,“狂”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形式冲动,在审美心理诸要素的组织方式上以冲动为形式。它有三个来源:其一是以身为本的恒常性心理形式“欲”,视、听、嗅、味、肤的五官感知觉是现实具体的生理感受,感性形式的冲动具备了独立自在的性质,势必要撑破伦理内涵的牵制,生理感受主宰心理感受并成为“狂”的常态心理形式;其二是率性任心的情境性心理形式“率”,社会情境下,“身”与“欲”发生变异,它们参与和充实到“率性”、“任心”、“纵情”等一系列范畴的意蕴内涵之中,心、性、情都是内在的包含了人身的感官欲望,或者基于感官欲望的基础,在与常态心理形式保持密切关联的同时,又集中体现了不循规律、不依规矩、不由人力勉强的形式冲动特征;其三是生意活泼的动态性心理形式“生”,“生”意味着对于业已形成的心理形式的颠覆、扭转和重获新生,从不安于现状,不断地突破旧有的形式格套,在生生不息的心理形式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极大地激发出主体的心理能量,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其次,论述“狂”的审美心理的内涵沉淀。泰州学派主张任从冲动而生活,他们的动情、率性和从心所欲不在于个人的得失,而在于社会人生理想的某些普遍方面。其一,在“率”包含的突出的时间形式感中,蕴含了个体经验、群体需要和集体无意识的深厚内涵,具体来说,即个人感知经验中对道德情感的理性反思;晚明社会广为传播的禅宗思想影响;儒家思想植根人心的集体无意识。其二,泰州学派对于人欲的认同始终与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道统意识)纠结在一起,在生理满足的本能冲动中蕴含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性追求,“欲”既是生理的满足,又是精神性追求,通过对于社会群体中人欲的合理满足和调控,建立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这是由“从心所欲不逾矩”、“寡欲”到“育欲”的逻辑演变实现的。其三,在安心乐意、任狂恣意的审美心理形式冲动中,勇于承当社会道义和使命,身份卑微而意志高远,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仍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怕嘲讽,不怕失败,毫不遮掩,也毫不做作,这正是泰州学派特色的“狂”,在安心乐意的形式冲动中承载了积极进取的社会性内涵。 最后,论述“狂”的审美心理反常而合道。泰州学派将美感根源从外在的天理引向了人的心理状态,揭扬情感、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非认知、非理性的主体心理要素,反常合道,在某种程度上切近了审美的真谛。其一,他们主张恢复心体悦乐的“情”,不仅美感是审美过程产生的愉悦的情感,而且主体独特的情感是激发审美快感的根源。审美既是情感的宣泄,又是情感的满足。其二,鼓倡“良知”“赤子之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